道、德和理

23. 道、德和理

【经三:第759页】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君臣父子人间之事谓之义。登降揖让、贵贱有等、亲疏之体(体现)谓之礼。简(拣,选择)物,小未(大)一道,杀戮禁诛,谓之 法。

【解三:第770页】天之道,虚其无形。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位(抵)迕。无所位迕(抵触),故偏(遍)流万物而不变。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故礼者,谓有理也。理也者,明分以论义之意也。故礼出乎义,义出乎理,理因乎宜者也。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故杀戮禁诛以一之也。故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和“理”这三个概念很重要,而且其内涵随着时代演进也在不断充实变化,一定要清楚这三个概念。“虚无无形谓之道”。道是本体,是抽象的,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管子后人补充解释说:“天之道,虚其无形。”天道是虚的,无形无状。“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位迕。无所位迕,故偏流万物而不变。”因为道是虚而无形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会抵触它。这样,道流遍万物都不会变,能保持原始的自然状态。如果道是一个有形的实体,一定会遇到抵触,就会变形。这一点和老子的说法差不多。例如《道德经》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文字表述也差不多。所以很多考证和研究《管子》的人认为,管子是黄老学派,是道家的东西。但这很难说,也许是管子的后人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也许老子本身就是受管子的影响。不能因为看《道德经》的人多,看《管子》的人少;老子比管子的名气大,就说《管子》是抄《道德经》的。这种说法很难成立,都是没有根据的推测。但至少两者是相通的,所以我认为管子的哲学思想之一是道 论。

道是虚无无形的,但又无时无刻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么,道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呢?通过“德”,所谓“化育万物谓之德”。德是道的用,万事万物体现道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状态就叫做德。管子后人解说:“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道和德是一体的两面,是一回事。在讨论形而上学的时候叫道,表现于具体事物的时候就叫德。德是道之所寄,是道的存在形式。万事万物得了道才有德,才得以生生不息。人的心智因为有德才能体认“道”这个最精粹的东西。为什么叫“德”?“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德”的本意就是“得”,万事万物得到了“道”才变成现在这个东西。原本世界上是没有这个东西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而来。有德之人也就是得道之人。说一个人不德,意思就是说他违背了 道。

“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这里再换一个角度解释“道”和“德”。“道”就是无为,就是自然状态,就是本来的样子。不需要人做什么,回到“道”就是回到自然状态去。为什么道家和佛家会比较相通,在这方面是一致的?佛家讲本性是空,是清净的,变成后来的样子是因为本性被污染了,把污染本性的妄念去掉,就回到了本性状态。释、道两家只不过用的概念不同。“舍之之谓德”,“舍”是名词做动词用,意思是存在、保持。保持“道”就叫做德。所以“道”和“德”之间是没有间隔、隔阂的。道是体,德是用。故说话人常常不加区别,经常交互使 用。

“理”最初是指物体的脉理,玉的脉理最细密,所以从玉字偏旁。后来引申为事物的条理规则。每一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则。如前所说,道在用的时候,无差别、无间隔的叫做“德”。“间之理者,谓其所以舍也。”表现在具体事物上会有间隔,就是有不同的理则。理指的是道在某个具体事物的体现。举个例子,在臣子身上,尽忠就是体现了道的精神,就是有德。如果为臣不忠,就违反了道。这是无一例外的。但臣子怎样去尽忠,又有很多不同理则。做法官要公正,做武将要不怕死,做财务大臣要量入而出,这就是不同的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