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最早提出间接税主张
【国蓄·第二章】夫民者信亲而死利,海内皆然。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故民爱可洽于上也。租籍者,所以强求也。租税者,所虑而请也。王霸之君,去其所以强求,废(发)其所虑而请。故天下乐从 也。
这一章是讲去直接税,立间接税。这是管子最早提出的主张,他认为间接税是符合人性的,所以先从分析人性入手。我们现在的经济理论都是从分析数字入手,动不动就拿数字来说话。中国传统的经济理论是从分析人性、分析利益入手。一般老百姓总是相信亲近的人,爱己之人。首先相信父母,因为父母是爱我的人;相信子女,因为子女爱我。人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利之所在,人必趋之,虽死不避”。只要有利可图,就愿意赴汤蹈火。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一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是这么说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被保证到处被使用,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可以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古今中外人性都是如此,不但汉代司马迁看到了,马克思也看到 了。
因此,“民予则喜,夺则怒,民情皆然”。对老百姓来说,你给他们实惠,他们总是高兴的;你要从他们手里拿走实惠,老百姓肯定不满。四海之内,人性人情都是如此。这在今天的希腊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政客们每当选举就给选民许诺一点福利,他们总是很高兴,会投你的票。到了今天,这个国家的经济快要崩溃了,政府要收回一点福利,要老百姓节衣缩食,大家就不肯了、上街闹事,财政紧缩政策很难推行。“先王知其然,故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古代圣人知道人性的道理,所以只让老百姓看到给他们的实惠,而不让他们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其实君主给老百姓的说到底还是从他们手里拿走的,拿得多,给得少。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民众没有所得税,但实际上是纳税的。工厂、企业都属国有,除去生产成本,利润全部上交国库。工人拿到的工资福利和劳动价值相比差很多,剩余劳动都被交上去了,但形式上不用纳税。工厂、企业给员工的福利非常清楚,分房子,有幼儿园,还有工厂食堂,大家很高兴。他们不知道企业上交的就是自己创造的成果,剩余价值部分全部上交了,实际税比现在还要重。“见予之形”,老百姓只看到给他的,“不见夺之理”,看不到从他们手上拿走的。所以“民爱可洽于上也”,老百姓对君主爱戴,君民关系非常融 洽。
在分析人性的基础上,管子指出:“租籍者,所以强求也。租税者,所虑而请也。”租籍,按人头收税,包括土地、人口、房屋等直接税。先秦时期的“税”是指专项税,指人口、土地、房屋正常税之外的税项。例如,打渔砍柴要付税,炼铁、晒盐要付税,还有做生意也要交税,这些都不是人人要交的税。这些是有利可图才要交的,属于间接税。直接税是政府强迫民众一定要交的。间接税则不同,是民众计算过是否有利可图,然后才请求上交的。“虑”,计算。比如开采煤矿,几个老板都要抢,因为他算过,交税之后还有利可图。“王霸之君,去其所以强求,废其所虑而请。故天下乐从也。”有作为的君主应该废除那些强求得来的直接税,其实也不是完全去掉,只是减轻。“废”是错讹字,应是“发”,开发的意思。开发那些老百姓愿意交的间接税。本来山林盐铁等是由政府自己经营的,或者放在那里不管的,应该拿出来租给老百姓,以此开辟财源。因为有利可图,天下人人都争着要,也乐意交税,政府可以坐享其 成。
具体怎么做,我们看《海王》篇。什么叫“海王”?据考证,应该是“山海王”,因为里面也提到了山。垄断山海之利而王天下。这是16篇《轻重》中的一 篇。
【海王】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藉于台雉(榭),何如?”管子对曰:“此毁成也。”曰:“吾欲藉于树木。”管子对曰:“此伐生也。”曰:“吾欲藉于六畜。”管子对曰:“此杀生也。”曰:“吾欲藉于人,何如?”管子对曰:“此隐情也。”桓公曰:“然则吾何以为国?”管子对曰:“唯官(管)山海为可耳。”桓公曰:“何谓官山海?”管子对曰:“海王之国,谨正(征)盐(策)。”桓公曰:“何谓正盐
?”管子对曰:“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此其大历也。盐百升而釜。令盐之重升加分强(镪),釜五十也。升加一强,釜百也。升加二强,釜二百也。钟二千,十钟二万,百钟二十万,千钟二百万,万乘之国,人数开口千万也。禺(合)
之,商(适)日二百万,十日二千万,一月六千万,万乘之国正九(人)百万也。月人三十钱之籍,为钱三千万。今吾非籍之诸君吾子,而有二国之籍者六千万。使君施令曰:吾将籍于诸君吾子,则必嚣号。今夫给之盐
,则百倍归于上,人无以避此者,数也。”“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令针之重加一也,三十针一人之籍。刀之重加六,五六三十,五刀一人之籍也。耜铁之重加七,三耜铁一人之籍也。其余轻重皆准此而行。然则举臂胜事,无不服藉者。”桓公曰:“然则国无山海不王乎?”管子曰:“因人之山海假之,名有海之国,雠(售)盐于吾国。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我未与其本事也,受人之事。以重相推,此人用之数 也。”
这篇文字不难懂,这里不再一字一句讲。齐桓公问管子:我想收房屋税,好不好?管子回答说:这样做是让老百姓拆房屋。因为大家都不想付这个税。再看得深一点,这里为什么用“台”、“雉”,而不是屋宇?正屋本来就是交房屋税的,现在要把房屋税扩大到辅助建筑。没有人会为了避税把正屋拆掉,在院子里搭个亭子要征税,就只好拆掉亭子。房屋税不让收,那就收树木税吧。可管子说:那是要把树木都砍光啊。齐桓公说:那我就收牲口税,好不好?管子说:这是杀生,大家就会都不养猪了。实在没有办法了,桓公说:那按人头收税好吗?管子回答:这样做,老百姓会隐瞒户口。这个税不让收,那个税也不让收,齐桓公无可奈何地说:那我没钱怎么去管这个国家?管子说:“唯官山海为可耳。”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政府把山海管起 来。
什么叫管山海?管子说:靠海而王的国家要谨慎制定盐税政策。桓公问:要怎么做?管子告诉他:十口之家就有10个人要吃盐,100个人的家族就有100个人要吃盐。一个月成年男人吃盐五升半,女人吃盐三升少半,小孩子吃盐二升半。这是大概的情况。“吾子”,意思不是“我的儿子”,“吾”在古代的发音读伢(y佗),小伢子,小孩儿。盐一百升等于一釜。如果下一道命令:盐价每升加半镪,那么每釜是五十镪;每升加一镪的话,每釜就是加一百镪;每升加二镪,每釜就是加二百镪。每钟二千,十钟就有二万镪;百钟就有二十万,千钟就有二百万镪。像我们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总人口大概有一千万。“禺之,商日二百万。”合计算一下,每天正好有二百万,十日有二千万,一月有六千万镪。“禺”,合计;“
”,算筹,中国发明算盘前是用筹码计算;“商”,错讹字,应是“適”(适),恰好的意思。“万乘之国正九百万也。”万乘大国可以被征税的人口大概一百万。“正”,征;“九”错讹字,应是“人”字的误写。“月人三十钱之籍。”籍就是人口税,每人每月收三十钱人头税的话,全国百万人不过三千万。“今吾非籍之诸君吾子,而有二国之籍者六千万。”现在不收这大人小孩的三千万人头税,改征盐税,月入六千万,相当于两个齐国的人头税收入。假使朝廷下令征收人头税,这些人一定会吵闹起来。“嚣号”,骂声不绝。现在推行盐税政策,可以有百倍的收入归于朝廷,没有人逃得过,盐是大家每天要吃的。这就是所谓的理财之 术。
管理铁矿的衙门提供调查数据说:“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每个女人必定要有一把剪刀、一根针,她的针线活才能做得起来。农民必定要有一把犁头、一把锄头,才能够种地。从事制车业的工匠必定要有斧头、锯子、锥子、凿子,才能工作。“连”,即“辇”字,人拉的独轮车;“轺”,小车;“”,马车。“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没有这些工具可以做事的几乎没有。如果下令:每根针加价一镪,三十根针就相当于一个人的人头税。每把刀加价六镪,五把刀就相当于一个人的人头税。铁犁头加价七镪,三把犁头就是一个人的人头税。“其余轻重皆准此而行。然则举臂胜事,无不服藉者。”其余加价的多少都照这个标准推算。政府只需举手之劳,就没有一个不交税的 了。
齐桓公说:“然则国无山海不王乎?”如果一个国家既没有山,也没有海,就不能称王了吗?管子回答:可以借用人家的山和海,让有海的国家,售卖盐给没有盐的国家,但只准卖给政府,不准卖给老百姓。进口的盐,每釜是十五镪,我们政府把盐买回来以后再以官价卖给老百姓。到现在为止,盐还是国家专卖的。买进来十五,卖出去一百。我们政府并没有参与制盐的事,借人家之力,入价低,然后高价出,这是“用人”之 术。
这就是《海王》篇,不光是空口谈理论,还有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数字计算。这说明那时候已经有一套调查统计的制 度。
盐铁由国家专营,但不是搞国营企业,而是承包给民营。管子在《轻重乙》有一段 话:
桓公曰:“‘请以令断山木,鼓山铁。是可以无籍而用尽’。管子对曰:‘不可。今发徒隶而作之,则逃亡而不守。发民,则下疾怨上,边竟有兵,则怀宿怨而不战。未见山铁之利而内败矣。故善者不如与民,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十,君得其三。有杂之以轻重,守之以高下。若此,则民疾作而为上虏 矣。’”
不是要管山海吗?齐桓公就说:那我就下令砍伐林木,鼓炉炼铁。这样可以不征税而足够国用了。管子说:政府自己办企业是行不通的。为什么?如果用劳改犯去做,他们会逃走,派很多军队都未必看得住。如果征用老百姓去做,他们就会怨恨不满,因为自己家里的田地就没人种了。万一边境发生战争的话,老百姓因对政府怀有宿怨,就不肯拼死作战。结果还没见到山铁之利就已经失败了。所以聪明的办法还不如干脆包给老百姓。估计一下它的价值,算一算盈利,有十分盈利给承包人的话,政府就拿十分之三。然后再使用调节物价的办法,监视着市场的波动,市场上铁价高了,就把铁抛出去;铁价低了,再买进来,这样做的话,民众会拼命去干,不用派人去看守,也不用逼迫,他们自觉自愿地被政府套牢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