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义廉耻是立国之本

72. 礼义廉耻是立国之本

【牧民·第二章】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颠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措,置)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 生。右四维。

“维”,绳索。管子用帐篷来比喻一个国家,“四维”就是固定帐篷东南西北四个角的四根绳子。绳子断了一根国家就倾斜,断了两根就危险,断了三根会颠覆,四根都断了,就灭亡了。倾斜尚可扶正,危险可以解除,颠覆还可以翻身,灭亡就没办法起死回生了。“四维”对一个国家政治就这么重要。什么叫“四维”呢?“礼义廉耻”这四个字,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中国两千六百多年前就有了明确的道德规范,这是文明的象征。我们现在一提到中国古代文明,就只知道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那都是物质层面的。依我看来,“礼义廉耻”才真正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现在大家都不提了,是因为这个时代已经越来越丧失礼义廉耻 了。

管子具体解释这四个字:“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礼,一种是成文之礼,比如“三礼”;还有一种不成文的礼,指那些风俗习惯法。一开始,礼和法是不分的,礼和史也是不分的。最初是习惯,后来慢慢固定下来,载入版籍,就成为成文之礼。为什么老祖宗那么强调“礼”?因为有了礼,就不会超越规范,不会超越自己的本分,不会去做自己不该做、做不到的事。一个人可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儿子面前是父亲,在父亲面前是儿子。角色在不断转换,你当儿子时知道怎么做儿子,当父亲时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父亲,就不会没有长幼之别。“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下面人不超越自己的名分,在上位的人就安定了。总经理总想把董事长干掉,自己取而代之,那董事长这个上位就不安了。礼的功能就是不让你逾越自己的名分,维持社会等级秩序的稳 定。

“义不自进”,“义”的本义是“宜”、适宜、合宜,有多大能耐做多大事。《管子·揆度》篇有一段:“轻重之法曰:‘自言能为司马而不能为司马者,杀其身以衅其鼓。自言能治田土而不能治田土者,杀其身以衅其社。自言能为官不能为官者,以为门父。故无敢奸能诬禄至于君者矣。’”司马是军事将领,自己说能带兵,结果打了败仗就要杀头,用他的血去祭战鼓。社是土地神。说自己能管农业、水利,结果管不好,就要杀头祭土地神。说自己能做官,但最后做得一塌糊涂、天怒人怨,就要割掉膝盖骨,去守城门。孙膑受的就是这种刑罚。这样就没人敢在君主面前夸夸其谈,装得很能干,骗取高官厚禄。科举制度虽然有很多毛病,但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腐败。有了一个基本的考试制度,做官的人不可能是一个胸无点墨,什么都搞不清楚的人。再加上“三年一大计,一年一小课”,这都是有严格制度保障的。“不自进则民无巧诈”,如果每个人的名分和能力相宜,不企求更大名分,那就没有取巧和狡诈。义的功能是尽职尽本分,不自以为 是。

“廉不蔽恶”,廉的本义是正直,清白。所谓廉洁,除了不贪污,也包括不做其他坏事。廉的功能是不做亏心事,不掩饰自己的过错。“不蔽恶则行自全”,一个人不掩饰过错,那么一定很自爱,会尽量做到自我完善。“耻不从枉”,“耻”是一个会意字,是不让丑恶的、污秽的话进耳朵。一个人有羞耻心的话,就不会听从附和错的、假的、坏的意见。比如,秦朝赵高指鹿为马,满朝文武都随声附和。如果有人知耻的话,宁可不做这个官,也不会这样做。“不从枉则邪事不生”,不跟从腐败分子、腐败风气,就不会有太多怪事。现在不知耻的人更多,他们睁着眼睛说瞎话,其实心里明明白白的,但是“从枉”,所以怪事就多。一些所谓经济学家,为了媚俗或媚上竟然发出大悖常理的惊人之论,说“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交通拥堵是城市繁荣的标志”,“改革就是要利用腐败和贿赂减少再分配的障碍”等等。这都是见诸媒体的言论,为的是媚上愚下后的自我利益,这就叫做“从枉”。耻的功能是让这种家伙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少出这样的无耻之徒,维护社会正 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