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低调
“明乃哲,哲乃明,奋(张扬)乃苓(零落),明哲乃大行。”此言擅美、主盛、自奋也,以琅汤(浪荡)凌轹(欺凌)人,人之败也常自此。是故圣人著之简(策),传以告后进。曰:“奋盛,苓落也。盛而不落者,未之有也。”故有道者,不平其称,不满其量,不依(高)其乐,不致其度。爵尊则肃(敬)士,禄丰则务施,功大而不伐,业明而不矜。夫名实之相怨久矣,是故绝而无交。惠者知其不可两守,乃取一焉,故安而无忧。
经文“明乃哲,哲乃明,奋乃苓,明哲乃大行。”事情看清楚了才会有智慧;有智慧的人看事情才看得明白。这两者是相辅相成。太张扬的人就一定会落败。世事洞明,头脑充满智慧的人能够无往而不 胜。
管子后人解读说,这句经文是针对这样一种人讲的:他们表现得“擅美、主盛、自奋,以琅汤凌轹人”,功劳都归自己、盛气凌人、行事张扬,行为浪荡无羁,常喜欢欺凌羞辱他人,“人之败也常自此”。“是故圣人著之简,传以告后进。”圣人指管仲,他把这句话写在竹简上,流传下来警策后人。管子曾说:“奋盛,苓落也。盛而不落者,未之有也。”张扬又盛气凌人,必然败落。盛气凌人而不败落的,还没有见到过。“故有道者,不平其称,不满其量,不依其乐,不致其度。”古文“称”和“秤”通假,秤和量都是量器。有道之人,不称到足两,不使量斗盈满,不把音律调到最高,不使尺度达到极限。也就是说,有道之人凡事都会留有充分余地。他们的处事原则是“爵尊则肃士,禄丰则务施,功大而不伐,业明而不矜”。地位高、官做大了,更加礼贤下士;赚钱多了一定要施舍出去;功劳大了务必低调,绝不居功自傲;事业有成更谦虚谨慎,绝不自以为 是。
为什么说这才是有道之人的处世原则?接着看就明白了:“夫名实之相怨久矣,是故绝而无交。”名实不符久矣,两者就像怨家一样断绝来往,有名而无实,有实而无名。现在喜欢叫出家人高僧。南梁《高僧传》作者释慧皎开宗明义就说:“前代所撰,多曰名僧,然名者本实之宾也,若实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真正的高僧在闭门修行,很少人认识他。整天迎往送来、剪彩开会的和尚叫做名僧,他根本没有时间去修行,一定不是高 僧。
《管子》继续说:“惠者知其不可两守,乃取一焉,故安而无忧。”聪明人知道:要想名实两守不可能,只能取其中之一,要么搏虚名,要么求实际,这样才能高枕无忧。真正的有道之士一定是取其实而弃其名,保持低调做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