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的“分权”思想
【君臣上·第四章】是故君人也者,无贵如其言。人臣也者,无爱如其力。言下力上,而臣主之道毕矣。是故,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则又有符节、印玺、典法、籍以相揆也,此明公道而灭奸伪之术也。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专意一心,守职而不劳,下之事也。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则有司不任。为人臣者,上共专于上,则人主失威。是故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莅民,而不言智能聪明。智能聪明者,下之职也。所以用智能聪明者,上之道也。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职,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复合为一 体。
这一章最重要的就是一句话:“上下之分不同任。”君主和臣属的使命任务是不同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分权。对君主来说,最宝贵的就是说话,所以有成语叫“一言九鼎”。意思是要慎言,话要少,讲一句是一句。领导人随便表态,下面人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权威。所以民间也有一句俗语叫“君无戏言”。对臣属来讲,最宝贵的就是能力。“言下力上,而臣主之道毕矣。”做君主的命令下来,做臣子的为君主去出力,就是臣主之道。这说的还是“主逸臣劳”。
所以“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则又有符节、印玺、典法、籍以相揆也”。“画”,是规划的意思。君主规划,宰相去执行。“守”,不能任意改动和歪曲。决策错误的责任是君主,是董事长的,总经理负责执行就可以了。宰相再把君主的想法具体化,下面的百官去实施。到了底下的官员,也是动嘴不动手的,他们再规划实施方案,最后执行的、出力的是民众。这一路从上到下,都有符节、印玺、典法、策籍进行考核,这些都是权力的象征。皇帝授予将帅符节,让他带兵出征,就意味着把一部分权力分出去了。这时候,“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既然给他指挥权,让他负责这场战役,皇帝坐在宫里,不能经常去干预他,给他下命令。希特勒和蒋介石最后的军事失败,其因素之一就是喜欢决策于千里之外,在大后方给前线将领下命令,教他们怎么用兵。共产党在内战中能够由小到大,打胜仗,不是毛泽东真的运筹帷幄,而是他非常懂这一套,给前线将领充分授权。淮海战役,下决心打的是毛泽东,做决定和具体指挥作战的是粟裕。从君主、宰相、官员到百姓,把权力一层层分解。在现代西方管理学上就是分权制。分权制的规则,每一级权力都分得很清楚,不仅下级不可以越权,上级也不可以随便干预和变动下级的权 力。
《管子》记载的齐国官制,和《周礼》是不同的。《周礼》记载的是周王朝的官制。齐桓公任用出身低微的管仲为相,总理朝政,地位在齐国大贵族国子、高子之上。原先国子、高子的地位在齐桓公一人之下、万民之上。齐桓公用管仲总理朝政,可以说是中国宰相制度的源头。根据《管子》记载,宰相之下是“五官”,包括“大行”,相当于监察官,也就是吏啬夫的最高长官;“大司田”,相当于农业和经济部长;“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大司礼”,相当于司法和内务部长;“大谏”,谏 官。
谏官制度从先秦开始就有,它非常重要。谏官的作用是给皇帝提不同意见,无论说什么皇帝都不能杀他,是受法律保护的。这是考虑到皇帝、宰相决策时,若考虑不周全,旁边有个人能提出补充或反对意见来。他可以公开质疑皇帝,和皇帝唱对台戏,听不听由你,说不说由我。这个官职很超脱,除了提意见外,没有什么实权,没有用人权,也没有财权,造不了反。这是很科学的。虽然谏官制度的名称一直在变,但从管子开始到清朝一直有。后来到国民党政府才被取消。这个角色在西方是由媒体来担任的,通过媒体来监督政府,让政府在做决策时多听一点意见,可以考虑不同的选择。在我们的体制中,这个角色是完全没有的,决策随意性很大。没有论证过程,没有人提相反意见,党委书记或市长一拍脑袋就去做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比如,北京市的交通拥挤,市政府部门简单地认为交通堵塞是因为私家车太多。为了减少小汽车,鼓励大家坐地铁,市政府把地铁票价一律减到两元,以为这样上班族就不去买汽车了。没想到票价一减,买汽车的人反而更多了。什么道理呢?因为本来民工嫌坐地铁贵,就选择走路、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上班,票价一减,农民工也都去坐地铁,地铁就拥挤了。那些本来坐地铁上班的中产阶级就不愿意了,被迫去买私家车,结果道路变得更拥挤。如果有谏官制度,在决策时提出不同意见,这样的失误也许可以避免。不一定非谏官的形式,也可以开设具有相应功能的部门或制度。现在要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靠空谈,要研究历史上它是怎么形成 的。
《管子》讲政治就是围绕着利益分配怎么达到平衡展开的。企业管理也是一样的道理,要制定一套制度,考虑怎么把员工利益、高管利益和老板利益处理好,根据这个利益结构来设计制度,最后才能推行得下去。否则,凭空照搬西方管理学理论搞出来的“制度创新”,过一段时间就变得形同虚设了。管子紧紧抓住了“利”字讲政治。“此明公道而灭奸伪之术也。”把各级的权力分配搞清楚了,怎样做是公道的也就明明白白,每个人都按章办事,不必玩花样耍手段 了。
讲完了权责分配,接下来讲怎么用人。人要放在什么位置上?“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先衡量一个人的才能,然后考虑他的德行,德才兼备就应该提拔,这是君主的用人之道。管子把“材”放在前面,是有一定道理的。选拔官员不是评道德模范,而是要选能做事的,能不能做事,才能最重要。一个谦谦君子,连三个人的居民小组都领导不了,你能让他去管理一个省吗?所以西方的文官制度,把政务官和事务官分开是有一定道理的。政务官是政治任命,是由执政党任命的,领导决策部门。比如,奥巴马总统落选了,他任命的部长都要走人。但负责执行的行政部门是不变动的事务官,一级级升迁,他们熟悉业务,但没有决策权,也不用做任何政治考虑。政务官推行什么政策,是要考虑选票,有政治考虑的。“专意一心,守职而不劳,下之事也。”专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任劳任怨,这是做臣下的职责。“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则有司不任。”做君主的去干预职能部门的事务性工作,有关部门就没法做事了。“为人臣者,上共专于上,则人主失威。”第一个“上”是向上,他本来应该向下,可是现在倒过来向上。后面这个“上”是指君主。大臣向上越权,和皇上一起去专权,那么君主就没有权威了。假如在一个公司里,董事长发一个命令,总经理也能发同样的命令,两个人的权力没有区分,比如财务长、营运总裁等任命的人事权,按道理权限属于董事长,结果总经理也可以任命,这就叫“上共专于上”,就是向上越权了。所以真正的管理权要划分清楚,哪些权力是归董事长,哪些权力是归总经理。人权和财权这些最主要的权都应该是君主自己掌握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