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心形双修
【内业·第四章】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春秋冬夏,天之时也。山陵川谷,地之枝(材)也。喜怒取予,人之谋也。是故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肢)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心之形,过知失生(性)。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修持)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神明之极,照乎知万物,中義守不忒(差错)。不以物乱官(五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心形双修、形德交养,“心”、“形”、“德”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这里是讲“德”,天德是正,地德是平,人德是安静。“春秋冬夏,天之时也。”天德正,有春秋冬夏,那只是天的运作。“山陵川谷,地之枝也。”“枝”是“材”的错字。地德平,形成高低起伏的山陵川谷,那只是地的资产。“喜怒取予,人之谋也。”人的德性是安静,喜怒取予,那是人去求取才会有的情欲。所以圣人顺应时代而不会被同化,适应环境而不会被改变,就像天虽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但天仍是天,变中有不变。这是因为圣人“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在哪里呢?定在心中。人不可能一成不变,但我们的内心应该有一种确定不变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呼之欲出,就是道。时代在变,环境在变,而道是不变的。心中无道无原则的人,那些随波逐流的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就是凡人。人类的精英,古人称之为圣人,与凡人不同的地方就是心中有道,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和目 标。
因为心中有道,有坚持,这样的人心就比较安定。有了定心之后,就能“耳目聪明”,看问题的是非就很清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内心就不会烦恼、焦虑、痛苦了,就不会有沉重的压力。这样,身体一定会好,“四肢坚固”。相反,心里烦恼多、压力大的话,身体就很难好。这还是管子的养生之道。心形双修,一方面修到“定心在中”,另一面修到“耳目聪明”、“四肢坚固”,这样的心,才“可以为精舍”,才能积聚精气。这里引进了几个概念:正、静、定。最后落在“定”上面。这是管子讲心灵修养的重要范畴。“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就是“定”。《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道理完全一 样。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这里讲的“精”是指精气。“气,道乃生。”这个精气只有得道以后才能产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有了精气才能去思考,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才有智慧。这里的“止”就是《大学》里“知止而后有定”的“止”,是指有分寸,知道物与物之间的边际。有了智慧就知道分寸,做什么事都不会过分。“凡心之形”的“形”就是形态。心的形态是什么样的呢?“过知失生”,过于自作聪明就会失去人的本性。也就是“过犹不及”的意思,与前面说的“知乃止矣”相呼 应。
“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精力集中在某一事物上,静定其心,专一其意,即所谓静心屏气,聚精会神,令心灵达到凝神之境,便能随意变化这一事物。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出神入化”。例如,庄子“庖丁解牛”寓言里的庖丁,其技艺之精湛神巧,使“见者惊犹鬼神”。现在很多企业家做不到专一,成功之后,就什么行业都想做。明明是做地产的,却要去买个电视台,最后一事无成,自己的本业也毁了。“一事能变谓之智”,事情来了能够变通,那就是智慧。智慧达到极致才叫做“神”。“化不易气,变不易智”。物变而正气不变,事变而智慧不变,“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只有心意专一的君子才能做到这样。他们不会随大流,会有所坚持。这个时代的“变色龙”太多了,这不是君子的执一,是心中无道的体现。执一是不容易做到的。“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坚持专一不受外界干扰,即“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这里的“物”指权、钱、利、名等。君子用这些来做好事,而不是做这些东西的奴隶,所以能掌握一切,主宰万物。这就是“得一之 理”。
“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治”是相对于“乱”来讲的。有条理的、合理的、有序的就叫做“治”。心首先要“治”,心要正,说出来的话才是“治言”,不是“乱言”,而后才能“治事加于人”。譬如,现在企业里,很多管理者自己心很乱,没想明白,讲出来的话,属下没办法执行,这就是乱事。“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这里的“一言”是指“道”。得道之后,天下便会服从;定在这个道上,天下就会听命。因为道一定是出于公心而非私利。这样才能够“治心”、“治言”、“治 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