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形德交养
“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身体不端正,德就修不来。内心不虚静,心就治不好。“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端正了身体才能修持德。效法天仁地义,那么道就不知不觉地来了,就会充满了精气。其实,佛家也是这样讲:一身都是病的人是无法学佛修行的。要修行,就先要通过调食、调眠、调身、调息、调心,把身体搞好。精气充满了,就能凝神,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此时,“照乎知万物”,观照万物,凡事都看得清清楚楚。“中守不忒”,内心持守,守住“道”,就不会出差错。怎样才是内心持守精气,守住道呢?“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不被外物,如声色犬马,扰乱你的五官。就是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让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东西来搅乱你的内心。这就叫做心中得 道。
管子在这里提出“正形摄德”,认为形德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当形和德的修养到达高度一致的境界时,精气自然会到来,从而能心神悟道。在古代,中国人讲相面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唐朝,中了进士不是马上有官做的,而只是候补官,还要到吏部(中央组织部)登记,有空缺了才正式授官。授官之前要面试,包括相(相面)、书(书法)、言(口才)、判(判案的能力)。如果面试不合格,是做不了官的。这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相由心生,形与德是相互影响 的。
佛教也非常强调出家人的“四威仪”: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在佛教戒律里,对“四威仪”的要求是非常细致的。这里做具体补充,对大家的修养是有帮助 的。
“行如风:修道之人,举止动步,安详徐行,犹如清风徐拂。行进时,两眼平视,不左窥右瞄,不向外攀缘;移步时,勿踏虫蚁,勿仓仓惶惶,或令鞋履拖拉出声;当收摄身心,举止动步,心存正念,一切时中,定慧等持,如法而行。”
“立如松:站立之时,头颈不偏不倚,身躯挺直,安稳而立,犹如苍松,不可轻率、歪斜或抖动;当心存正念,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系心在道,思惟经义,如法而立。”
“坐如钟:跏趺宴坐时,应摄心专注,身心安稳不动,犹如大钟。古德云:‘身要放松,不得随便;心要专注,不得紧张。’切勿前倾、后仰或左右歪斜;当端肃威仪,息缘绝虑,观照自心,谛观实相,如法而坐。”
“卧如弓:修道之人,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若睡眠时,当右胁而卧,以右手曲肱为枕,左手平舒于腿,双腿微弓,两足相叠,名为吉祥卧,亦名狮子卧法。右胁而卧,于诸卧姿中,最为有益,能令身得安稳,心不动乱。律云:‘仰卧,是修罗卧;覆卧,是饿鬼卧;左胁卧,是贪欲人卧。’是故修道人不仰卧、不覆卧、不左胁卧,应右胁而卧,保持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 卧。”
如果能真正做到四威仪,修养也就差不多了。什么叫修炼?其实道理很简单,人人都会说。把道理变成下意识的行为举止,这就是修炼的过程。反复地练,最后变成习 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