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不拘小节

61. 大义不拘小节

“不用其区区”者,虚也。人而无良焉,故曰虚也。凡坚解(尴尬)而不动,陼堤(踟蹰)而不行,其于时必失,失则废而不济。失植(志)之正而不谬,不可贤也。植(志)而无能,不可善也。所贤美于圣人者,以其与变随化也。渊泉而不尽,微约而流施。是以德之流,润泽均,加于万物。故曰圣人参于天 地。

“鸟飞准绳”,此言大人之义也。夫鸟之飞也,必还山集谷。不还山则困,不集谷则死,山与谷之处也。不必正直,而还山集谷,曲则曲矣,而名绳焉。以为鸟起于北,意南而至于南。起于南,意北而至于北。苟大意得,不以小缺为伤。故圣人美而著之,曰: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万家之都,不可平以准。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衍文)常,义立之谓贤。故为上者之论其下也,不可以失此术也。

这一段要结合我在讲解《管子·小匡》的“做大事不拘小节”的思想来理解。第一层意思“不用其区区”。“区区”,微不足道的意思,指雕虫小技。“‘不用其区区’者,虚也。”那些用雕虫小技的人是虚的。“人而无良焉,故曰虚也。”人没有真本事,所以叫做虚。“凡坚解而不动,堤而不行”,“坚解”,尴尬;“陼堤”,踟蹰,应该都是齐国的方言。因为事出尴尬就不去做,或者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始终不采取行动,“其于时必失”,必定会失去时机。“失则废而不济”,时机失去了就没办法补救了。“失植之正而不谬,不可贤也。”“植”,声训为“志”。失去正义的志向,而不犯错误的人,不能算是贤人,至多是个乡愿、小市民。“植而无能,不可善也。”有志向,但没能力,就是平常说的志大才疏,这样的人也不值得称赞。“所贤美于圣人者,以其与变随化也。渊泉而不尽,微约而流施。是以德之流,润泽均,加于万物。”既善又美能称得上圣人的,是因为他与时俱进。“微”,深奥的意思;“约”,简约的意思。这样的人既有深度,又很简约,不故弄玄虚。他们的德性源源不断地流出,无偏无私地加被于万物。“故曰:圣人参于天地。”圣人和天地齐肩。这都是在解读“不用其区区”。

第二层意思“鸟飞准绳”。“此言大人之义也”,讲的是什么叫做高人。作者用鸟和绳子来打比方。“夫鸟之飞也,必还山集谷。不还山则困,不集谷则死,山与谷之处也。”鸟在天空飞行,最终一定要回到山谷里,一群鸟聚集在一起过夜。不然的话就会被困死。因为山谷是它们的栖息地。道理很简单,鸟不可能一直在天上飞,黄昏时总要飞回栖息地休息。“不必正直,而还山集谷,曲则曲矣,而名绳焉。”飞行路线不必是直线,因为飞回山谷的路曲曲折折,不得不沿着地形飞,就像绳子一样。绳子也是弯曲的,但拉直了可以作为取直的准线。鸟的飞行也是如此,路线是弯曲的,最终还是到达目的地。“以为鸟起于北,意南而至于南。”鸟从北边起飞,目的地是南方,无论路线如何曲曲折折,最终还是会飞到南方的。“起于南,意北而至于北。”从南边起飞,目的地是北方,无论路线如何曲曲折折,最终还是会飞到北方的。从这个比喻引出一个道理:“苟大意得,不以小缺为伤。”只要实现大目标,哪怕有些小的缺憾瑕疵也无所谓。圣人的权宜之计也是如此,合大义就不要计较小过。我们已经知道,管仲有很多缺点,但鲍叔牙知道他有大志向,能做大事业,并不以他的这些缺点为憾。管仲辅佐的公子纠失败,他并没有自杀谢主,反而帮助政敌公子小白成就霸业。看起来管仲似乎不忠不义,其实是以齐国社稷为重。他的志向是使齐国强盛,如果当初自杀,他的大志也就实现不了。“故圣人美而著之,曰: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万家之都,不可平以准。”千里远的路途,没办法走成像准绳一样的直线。万家的都城,不可能到处都用水平仪来取准。“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义立之谓贤。”“先帝常”,古人的旧法。高人的行为,不必以古人的旧法常规作标准,只要适宜就值得称道。公子纠死了,按古法,管仲要殉葬尽忠,但对他这样的高人不必苛求。“故为上者之论其下也,不可以失此术也。”做领导人的评判下属,不可忘记这一点:大义不拘小节。用人是这样,做人也是这 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