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乱世

56. 如何处乱世

“春采生,秋采蓏,夏处阴,冬处阳。”此言圣人之动静、开阖(合)、诎信(屈伸)、浧(通)儒(偄,缩),取与之必因于时也。时则动,不时则静,是以古之士有意而未可阳(扬)也。故愁(收敛)其治言,含愁(衍文)而藏之也。贤人之处乱世也,知道之不可行,则沉抑以辟罚,静默以侔(取)免。辟之也犹夏之就,冬之就温焉。可以无反(及)于寒暑之灾矣。非为畏死而不忠也,夫强言以为僇(戮),而功泽不加,进伤为人君严之义,退害为人臣者之生,其为不利弥甚。故退身不舍端(操守),修(休)业不息版(版籍),以待清明。故微子不与于纣之难而封于宋,以为殷主。先祖不灭,后世不绝,故曰:大贤之德长。

经文“春采生,秋采蓏,夏处阴,冬处阳。”“生”,新鲜;“蓏”,在古文里,树上结的水果叫“果”,草本植物结的水果叫做“蓏”,例如西瓜、草莓。春天采摘新鲜蔬菜,秋天采集果实;夏天待在凉快的地方,冬天待在暖和的地方。管子后人解释说,这句话是铺垫,引出后面的“圣人之动静、开阖、诎信、浧儒,取与之必因于时也。”这里“信”是“伸”的错字;“儒”是“偄”的错字,是缩的意思。圣人行事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动,有时静;有时开,有时关;有时屈,有时伸;有时通畅,有时紧缩。无论是求取,还是给与都一定要时机适合。求取要讲时机,容易理解。时机不到,取之不得。给出去也要讲时机,不然也不行。这里讲的还是与静因之道有关。“时则动,不时则静”,时机到了,就可以采取行动;否则,静观其 变。

最后引出一句话:“是以古之士有意而未可阳也。”所以古代之士有雄心大志不会到处宣扬。“故愁其治言,含愁而藏之也。”把治国的方略收敛起来,藏而不露。就像诸葛亮有治国方略和大志,但因身处乱世,所以隐居隆中卧龙岗,自由自在,等着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时代,有刘备,就出山;没有刘备,就优游于林泉之下。总比被一班沐猴而冠的人呼来喝去活得潇洒。“贤人之处乱世也,知道之不可行,则沉抑以辟罚,静默以侔免。”一个有本事的人身处乱世,明知自己信仰的那一套“道”不可行的时候,是不是要像儒家主张的那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管子不赞成,而是主张要低调、沉下去,不要锋芒毕露,以躲避刑罚;沉默寡言,少发言论以避免惹祸。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才高八斗,却不愿出来做事,天天喝得醉醺醺的,说起话来疯疯癫癫。因为那是一个乱世,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你出来做事,帮谁好?今天受到重用,明天老板倒台了,你可能性命不保。所以还不如在那里装疯卖 傻。

“辟之也犹夏之就,冬之就温焉。可以无反(及)于寒暑之灾矣。”这种在乱世避祸的做法,就像夏天躲到阴凉处,冬天留在温暖的地方一样,可以不受严寒酷暑的折磨。其实,这种做法“非为畏死而不忠也,”不是怕死而不尽忠。“夫强言以为僇,而功泽不加,进伤为人君严之义,退害为人臣者之生,其为不利弥甚。”一定要坚持强谏君主而招来杀身之祸,结果并没有达到任何效果。进一步说,造成的伤害是构成了君主严酷无情的恶名。退一步说,也损害了自己做臣子的性命,坏处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正确的做法是“退身不舍端,修业不息版,以待清明”。版,版籍,指书籍。虽然退身避世,但是守住做人的端操,辞官不做仍要坚持读书,等待清明盛世的到来。或许某一天出了个刘备三顾茅庐,就看你自己有没有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了。“故微子不与于纣之难而封于宋,以为殷主。先祖不灭,后世不绝,故曰:大贤之德长。”微子去劝纣王而没有用,他躲起来了。商朝覆灭之后,周武王把微子请出来,封在宋这个地方,作为殷主,使殷王的香火还能在宋国世代相传。《论语》里也提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在管子看来,最好的选择还是微子。这才是“大贤之德长”。不计较一时一事的功过评价,而考虑深远的影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贤”。我之前讲过管仲的生平事迹。这里其实就是他的夫子自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