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采集与处理
采集种子的母树要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的植株,待果实充分成熟后采收,如果采收过早,种子内部营养不充足,幼胚发育不完全,生命力较弱,发芽率、成苗率和苗木质量都会受到影响。
果实采收后放在室温下,使之后熟变软,但注意不能发霉腐烂,以免产生的有害物质伤害种胚。脱种果实较少时,可将软熟果实的果肉用手挤出,包在纱网袋中充分揉碎挤压,在水中搓洗,使果汁和碎果肉通过纱网眼挤出。经过几次冲洗揉搓,果肉与种子分离后再倒入水中充分搅动,将上部混有果肉杂质和秕种子的清液倒掉,饱满种子沉在下部(图4-2)。有时有些饱满的种子由于外皮部组织膜较大而浮力增大,会漂浮在水面上,经揉搓破坏其组织膜后会自动沉入水底。
图4-2 种子采集
脱种果实数量较大时,也可将软化的果实放入缸内,用竹扫帚把将果实充分戳烂,再加入清水搅动漂洗,捞出果皮、果肉残渣。有条件的地方可用粉碎机将果实慢速搅烂,再如上法清洗出种子。
将清洗出的种子摊在平坦、吸水的木板上,捡出其中的较大果皮残渣、中柱的残骸等后放在室内阴干。注意不要在阳光下暴晒,否则会使种子丧失发芽力。将阴干后的种子装入布袋内,贮于通风干燥、无鼠害的地方。
【注意】 贮存的猕猴桃种子处于休眠状态,即使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也基本上不发芽或极少发芽,这是由于猕猴桃的胚虽然在形态上已经成熟,但在生理上并未完全成熟,需要在适宜的低温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的内部转化才能完成生理后熟。经过后熟的种子吸水力增大,各种酶的活性加强,呼吸作用增高,发生许多物质的转化,抑制发芽的物质如脱落酸、氢氰酸、酚类、各种有机酸及植物碱等含量降低,促进萌芽的物质如赤霉素含量增加,这样才能正常发芽生长。
打破休眠的方法很多,沙藏是最常用的一种。沙藏应在播种前的2个月左右开始,先把贮存的种子用水浸泡1~2天。将种子捞出后与5~10倍的干净湿润的细沙充分混合,沙的湿度应掌握在“手握成团,放开即散”的程度。选大小适宜、底部有排水孔的容器,如花盆、木箱等,先在底部铺一层3~5cm的湿沙,再放入与河沙混合的种子,上面盖一层3~5cm厚的湿沙,容器上部应留出3cm左右的空隙以利于空气交换。沙藏的种子可以贮放在冷凉的室内,也可在房屋背阴处挖坑将容器放入坑内,用砖等盖严以防鼠害,同时注意防止雨水流入引起种子发霉腐烂。以后每隔2~3周检查1次沙子的湿度,湿度不足时酌情喷水,并上下翻动使湿度均匀。水分过大有发霉现象时,应将种子和湿沙取出摊晾,减少其中的水分。
由于种子的质量不同,以及沙藏处理的技术差异和气候区别,各地试验的沙藏种子的发芽率和沙藏时期不尽一致,但一般以沙藏60天左右为好,发芽率可达80%以上。
沙藏结合变温处理效果更好,将种子与沙混合后装入适宜容器中,白天置于室温下,晚上放入冰箱内,经过这样变温处理的种子萌芽率高而集中,长势较旺,有少量种子萌芽后开始播种。
【注意】 赤霉素等激素处理也可打破猕猴桃种子的休眠,这种办法适用于来不及沙藏的种子,首先用二开一凉的温水(温度50~70℃)浸种搅拌,变凉后用2.5~5.0mg/kg的赤霉素溶液浸润猕猴桃种子,24h后直接播种,发芽率也较好。由于赤霉素有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增生的作用,经处理的种子发芽后幼苗期生长发育良好,生长速度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