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黑斑病

3.黑斑病

为害特点】 受害叶片正面形成黑色绒球状小黑点,背面产生黑色霉斑(图9-8),后期叶面产生黄褐色不规则坏死病斑,叶片早落。受害枝蔓上最初在皮层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的水渍状病斑,稍洼陷,后纵向开裂肿大,病斑上有茸毛状霉层,严重时病斑扩展绕茎1周,造成枝蔓枯死。果实于6月初出现暗灰色茸毛霉斑,霉层脱落后形成明显洼陷的圆形病斑,果肉呈紫色或紫褐色,后期果实发病部位变软、发酸、腐烂。病原菌为半知菌假尾孢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囊壳在病残组织越冬,第2年3~4月枝蔓上病斑开始扩展,越冬的子囊果释放出子囊孢子,侵染新梢、叶片,4月下旬~5月上旬新叶发病出现霉层,经风雨传播多次不断再侵染,6月上中旬~8月出现发病高峰,9月以后病情发展逐渐缓慢。枝蔓在春季被侵染后,菌丝体以潜伏状态扩展,直到9~10月以后出现病斑。该病多出现于秋季梅雨季节,严重时叶片早期脱落,引起枝梢光秃,枝蔓细弱,影响花芽分化。

防治方法

1)修剪后清除田间残枝、落叶等病残体,深埋或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原菌基数。

2)萌芽期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

3)春季发病初期用80%的喷克600~800倍液,或80%的代森锰锌800~1000倍液,或40%的多菌灵1000~1500倍液喷雾,隔10~15天喷1次,连喷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