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排水

三、排水

过多的土壤水分会破坏果树体内的水分平衡,严重影响生长发育、抗逆性、产量和果实品质。水分过多对果树造成的伤害,原因并不在于水分本身,而是其他的间接原因,如缺氧、土壤中二氧化碳发生积累。例如,沙土淹水2周后氧气含量从21%降为1%,而二氧化碳的含量从0.3%升为3.4%。如果排除这些因素,果树即使在水溶液中培养也能正常生长。例如水培时,果树的根系完全浸入水中,但却能正常生长。

土壤中土粒之间的空隙,通常被水与空气占据,空气过多而水分过少时,猕猴桃就会受到干旱危害;相反土壤水分过多而空气过少时,即造成土壤排水不良,猕猴桃同样会受到危害。土壤排水不良时,土壤空气与大气无法正常交换,由于各种有机物的呼吸和分解,大量消耗土壤空气中的氧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及其他有毒气体并不断在土壤中积累,根系的呼吸作用受到抑制,而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进行生长必要的动力源都是依靠呼吸作用进行的。当缺氧进一步加剧时,根系被迫进行无氧呼吸,积累二氧化碳,最后转化为酒精,致使蛋白质中毒,引起根系生长衰弱死亡。田间研究表明,温度较高、蒸发量较大的早夏,猕猴桃根系缺氧对叶片的伤害比晚夏或早秋根系缺氧对叶片的伤害大。

猕猴桃对渍水敏感。据报道,夏季过量降雨(6倍于季节平均值)将会导致3万株猕猴桃死亡。在意大利,猕猴桃的大量死亡与冬季高水位(0~0.5m)有关。福井正夫对猕猴桃1年生嫁接苗在旺盛生长期进行淹水试验,水淹4天的有40%死亡,水淹1周左右的在1个月内全部相继死亡,猕猴桃的耐涝性比经同样处理的桃树还差。一般来说,花、幼果和正在迅速生长的芽对低氧气最敏感,可能的原因是这些器官呼吸速率较高,氧消耗快,成熟叶片对缺氧不敏感。树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者较耐涝。氮肥过多,特别是在涝害前追施氮肥,由于树体内蛋白质和可溶性氮含量高,碳水化合物低,这时呼吸强度大,便会引起呼吸基质的迅速消耗以至死亡。但适度的氮肥却有利于果树耐涝,见表6-29,缺氮的猕猴桃比氮充足的猕猴桃对渍水更敏感。

我国南方地区雨水较多,且土壤多偏黏,容易出现涝害。北方猕猴桃产区有少量果园在秋雨连绵时可能出现涝害,也需要注意防涝。

首先在选择园址时避免在易积水的低洼地带建园,栽培园地的地下水位在涝季时至少应在1m以下,地下水位过高易造成根系长期浸泡在水中而腐烂死亡。在低洼的易涝地区建园时,应沿树行给树盘培土,高垄栽植,并设立排水沟(图6-25),果园积水不能超过24h。

6-29 渍水对根系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978-7-111-57263-3-Chapter06-57.jpg

注:本表来源于Schaffer和Anderson在1994年的研究。

978-7-111-57263-3-Chapter06-58.jpg

6-25 设立排水沟

排水沟有明沟和暗沟两种,明沟由总排水沟、干沟和支沟组成,支沟宽约50cm,沟深至根层下约20cm,干沟较支沟深约20cm,总排水沟又较干沟深20cm,沟底保持1‰的比降。明沟排水的优点是投资少,但占地多,易倒塌淤塞和滋生杂草。

暗沟排水是在果园地下安设管道,将土壤中多余的水分由管道中排出,暗沟的系统与明沟相似,沟深与明沟相同或略深一些。暗沟可用砖或塑料管、瓦管做成,用砖做时在沿树行挖成的沟底侧放2排砖,2排砖间距为13~15cm,同排砖间距为1~2cm,在这2排砖上平放1层砖,砖与砖之间紧切,形成高约12cm、宽为15~18cm的管道,上面用土回填好。暗沟离地面约80cm,沟底有1‰的比降。暗沟管道两侧外面和上面铺一层稻草或松针,再填入冬季修剪下来的猕猴桃枝条和其他农作物秸秆,然后回填表层土壤至40cm处,每1m长槽内施入混合农家肥50kg,加过磷酸钙2~3kg,填土筑成宽1m、高于地面40cm左右的定植带。每条暗沟的两端除与围渠相通外,出水口处装有水闸。离围渠3~5m处设置1个内孔直径15cm左右的气室,气室口如果高于地表,通气效果则更佳,既可保证正常通气,又可避免出气口被泥土堵塞。已建成的猕猴桃园,可在行间离植株根部约80cm处设置规格同上的长槽并加砌暗沟管道,也会有良好的效果。暗管排水的优点是不占地、不影响机耕,排水效果好,可以排灌两用,养护负担轻,缺点是成本高,投资大,管道易被泥沙沉淀堵塞。

【提示】 南方多雨地区猕猴桃栽培成败的关键在于排水问题,要保证至少60cm以内的土层不能长期渍水,否则容易烂根死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