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的土壤管理

二、果园的土壤管理

果园土壤管理的目的是扩大根域土壤范围和深度,为果树生长创造好的土壤生态条件,供给与调控果树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各种营养物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培肥地力,疏松土壤,增强土壤通透性,有利于根系向水平和垂直方向伸展,使土壤中的水、肥、气、热协调起来,为果树稳产、果品优质奠定基础。

1.果园土壤的深翻熟化

(1)深翻的作用 影响猕猴桃根系生长的主要条件有土层厚度和理化性状等因素,不同土层土壤的理化性状也有较大的差异(表6-15)。

6-15 不同深层土壤的理化性状

978-7-111-57263-3-Chapter06-26.jpg

深翻并结合有机肥料的施入,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强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表6-16),加速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的熟化度和养分的有效性,增加果树根系吸收养分的范围,促进果树的生长发育。

6-16 深翻对土壤微生物和水分含量的影响

978-7-111-57263-3-Chapter06-27.jpg

从表6-17可以看出,深翻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有较大的影响。

6-17 深翻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

978-7-111-57263-3-Chapter06-28.jpg

果园深翻可加深土壤耕作层,为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根系向深层伸展,使根系分布的深度、广度和根的生长量都有明显的增加(表6-18)。深耕施肥,改善了土壤的水、肥、气、热条件,不仅促进了根的生长,也促进了地上部枝梢生长和结果能力,使得树的生长势强,树冠扩大快,结果寿命延长,增产效果显著。

6-18 深翻压绿对果树根系分布的影响

978-7-111-57263-3-Chapter06-29.jpg

(2)深翻时期 秋季深翻一般在果实采摘后至落叶休眠前结合秋施基肥进行,春季深翻应在土壤解冻后进行,此时果树的地上部处于休眠期,根系刚刚开始活动,生长较缓慢,伤根后容易愈合再生。春季化冻后,土壤水分向上移动,土质疏松,省力省工。春季干旱,深翻后要及时进行春灌,及时覆盖根系,免受旱灾。

(3)深翻方式 扩穴深翻又叫放树窝,是在结合施秋肥的同时对栽后2~3年的幼龄果园,从定植穴边缘或冠幅以外逐年向外深挖扩穴,直到全园深翻完为止。每次可扩挖0.5m,深0.6m左右。在深翻中,要捡出土中石块或未经风化的母岩,并填入有机肥料或熟化土壤。一般2~3年内可完成1次对全园的深翻。

为避免一次伤根过多,可采取隔行深翻或隔株深翻。平地可随机隔行或隔株深翻,隔行深翻分2次完成,也可进行机械作业。第1次在下半行给以较浅的深翻施肥;第2次半行深翻,把土压在下半行上,可与施有机肥料相结合(图6-10)。

978-7-111-57263-3-Chapter06-30.jpg

6-10 隔行深翻

深翻时切忌伤根过多,以免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应特别注意不要伤害1cm以上的大根,如有切断,则切头必须平滑,以利于愈合。猕猴桃园经常见到因为深翻时大根受伤而地上部出现大面积黄化的现象。深翻结合施有机肥,效果明显,有机肥要分层施,以利于腐熟分解。随翻随填,及时浇水,切忌根系暴露太久。干旱时期不宜深翻,对于排水不良的果园,深翻后要及时打通排水沟,以免积水造成烂根。还要注意做到心土与表土互换,以利土壤的风化和熟化。

2.实行生草栽培

传统的果园地面管理以清耕为主,其优点是能对杂草进行有效的控制,主要缺点是果园行间地面裸露,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及各种养分含量降低,同时不利于形成优良的果园小气候。

果园生草栽培(图6-11)是19世纪末在美国出现的一种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获得了较大发展,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广泛采用,目前欧美和日本实施生草制的果园面积占到果园总面积的55%~70%,有的甚至达到95%。

978-7-111-57263-3-Chapter06-31.jpg

6-11 果园生草栽培

与传统的清耕法相比,果园生草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尤其是表层土;提高土壤中的氮和速效磷、钾的含量,减少漏水漏肥,保持水分和养分的均衡供应;激活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改善土壤根际微域环境条件,促进土壤表层中碳、氮、磷素的转化,加快土壤熟化;调节土壤水分,增加水分的沉降与渗透速率,减少土壤蒸发,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主要影响10~30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多时生草区含水量低于清耕区,土壤水分充足时则一般高于清耕区,但土壤水分缺乏时含水量低于清耕区;夏季降低土壤温度,生草区表层土温从11点起至日落一直显著低于清耕区,晴天时最大相差可达4.2℃;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下层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提高果园空气湿度,这在夏季特别重要。

猕猴桃园目前生草采用白三叶草的较多。白三叶草为豆科多年生植物,耐热耐寒,主根短、侧根发达,85.3%的根系分布在20cm深的土层内,茎光滑细软,长30~60cm,匍匐生长,能节节生根并长出新的匍匐茎,具有控制、压灭杂草的作用,其根瘤具有生物固氮的作用,可固定、利用大气中的氮素,越冬时交织的茎叶形成一层厚被,不仅保护土壤免受风蚀、水蚀,还可拦截雨雪,蓄水保墒。上年的茎叶在湿润的条件下逐渐腐解,释放出大量养分,又形成腐殖质,改善了土壤结构,活跃了各类土壤微生物。

播种白三叶草的最佳时间为春秋两季,春播可在3月下旬~4月上旬,气温稳定在15℃时进行。秋播宜在8月中旬~9月中旬。播种时一定要确保土壤墒情较好,因幼苗期生长缓慢,抗旱性差,若墒情不好,幼苗易干枯致死。播种适宜采用条播,行距30cm左右,播种量每亩0.5~0.75kg,覆土厚度1cm,春播后可适当覆草保湿,提高出苗率。

播种后当年因苗情弱小,一般不刈割,从第2年开始当三叶草长到30~35cm时,可刈割后覆盖在树盘内(图6-12),留茬不低于10cm,一年可刈割3~4次。由于白三叶草会逐年向外扩展,使原先保留的营养带越来越窄,每年秋季施基肥时对扩展白三叶草进行控制,将行间生草范围保持在1.5m。5~6年后草逐渐老化,将整个草坪翻耕后清耕休闲1~2年再重新种植。

978-7-111-57263-3-Chapter06-32.jpg

6-12 刈割草覆盖树盘

如果在猕猴桃园行间种植毛苕子,秋季结合施农家肥时种植,第2年夏收后毛苕子自然死亡,种子落在地面,秋季温度降低后会发芽生长。若在其他地方种植,毛苕子死亡后将种子收集起来,在场院上脱种。毛苕子根细并分布深,产草量大,疏松熟化土壤的效果明显,各地可以试用。

【提示】 割草的时机要选在草开花以前,否则会浪费大量的养分。

3.树下覆盖

覆盖能防止水土流失,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也能增加有效养分和有机质的含量。幼树期在树冠下覆盖,直径1m以上,随树龄的增长而扩大,成龄园顺树行带状覆盖,树行每边覆盖宽约1m。材料可用麦秸、麦糠、稻草、玉米秸等秸秆或锯末等(图6-13),厚度10~15cm,为防止被风吹,上面压少量土,覆草逐年腐烂后秋季施基肥时翻入土中,以后再重新补充新草。为了防止害虫危害根系,覆盖物应距离树根颈部25~30cm,留出空地。对于冬季修剪下的枝蔓,目前大多数猕猴桃园会运出果园作为燃料使用,这样不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可仿照国外先进经验,在修剪后将剪下的枝蔓在园内粉碎后洒在树下覆盖,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图6-14)。

978-7-111-57263-3-Chapter06-33.jpg

6-13 树盘覆盖

978-7-111-57263-3-Chapter06-34.jpg

6-14 枝蔓粉碎

4.幼园行间间作

小树栽植后,树体尚小,果园空地较多,前3~5年可进行合理的间作,形成生物群体,群体间可相互依存,充分利用光能和空间,不但可增加收入,而且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进入结果盛期,全园被树荫覆盖时停止间作。

间作应选择植株矮小或匍匐生长的、生长期较短、适应性强、需肥量少、与果树没有共同的病虫害的作物。同时还要求耐阴性强,经济价值较高,收获较早。这类作物如:黄豆、菜豆、绿豆、豌豆、豇豆、花生等豆科作物;萝卜、胡萝卜、马铃薯、甘薯等块根块茎作物;韭菜、大蒜、菠菜、莴苣、瓜类等蔬菜作物,一般不宜种植高秆作物(图6-15)。

978-7-111-57263-3-Chapter06-35.jpg

6-15 幼园行间间作韭菜与花生

5.碱性土壤的改良

当土壤pH太高时,猕猴桃很难正常生长,各种缺素症状都会表现出来,对于这种土壤,要施入大量有机肥,提高果园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在降解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酸性物质,从而降低土壤的pH。使用化学改良剂如石膏、磷石膏、含硫含酸的物质(如粗硫黄、矿渣硫黄粉等)、腐殖酸类物质及其他酸性物质和生理酸性化肥(如磷酸钙、硫酸铵等),均能达到改良效果。据白亚妮等在宁夏罗田和陕西渭南的试验,硫黄对土壤pH的降低效果明显优于石膏,用量以75kg/ha更为明显(表6-19)。

6-19 施用硫黄对土壤田间细菌、真菌、放线菌含量及pH的影响

978-7-111-57263-3-Chapter06-36.jpg

(续)

978-7-111-57263-3-Chapter06-3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