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概况
本项成果探索具有动力学含义及较好预报效能的短临预测方法,完善西北地区地震短期预测指标体系,开展数字化测震及前兆异常特征研究,建立具有区域特征的震情预警判据和指标,提出强震分区分级预警技术方案。主要内容:
1.在具有动力学含义的短期预测方法研究中,通过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强震前地震活动减弱与大小地震比例关系研究、不同强度地震前分级地震活动特征研究、小震频度异常统计方法研究、RTL方法及预测指标研究等,获得了强震前中短期阶段前兆异常特征,确定了预报指标判别标准。依据天山地区地震活动性总体状态参量Rt研究、地震活动统计量βn研究和基于地震对应概率谱的多参数中短期综合异常研究,提取了不同研究区中强震发生时间和强度的判定指标,并对其预测效能进行了评估。
2.在短期预测方法及指标研究基础上,完善了祁连山地震带短临预报方案,建立了甘东南—甘青川交界地区、柴达木—共和地块及天山地区强震短期预报方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发生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由于龙门山地区7级以上地震后,中强以上地震沿南北地震带向北迁移的可能性较大,甘东南—甘青川交界地区是潜在的强震危险区。为此,及时调整研究内容,加强了该地区具有较好预报效能的数字化前兆观测资料的应用研究,将钻孔应变及电磁场功率谱等方法的初步研究结果纳入了预报方案。
3.开展了数字化测震和前兆资料的研究与应用,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完成了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应力降、尾波Q值和波速比、中小地震宽频带辐射能量等震源参数和介质参数研究,确定了各参数的背景值,提取了中强以上地震前的异常特征。在天山地区完成了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应力降、振幅比、尾波Q值和波速比等震源参数和介质参数研究,确定了各参数的背景值,提取了中强以上地震前的异常特征。探索了西北地区数字化前兆观测资料短临异常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
4.提炼出了不同构造区震情预警指标,建立了震情预警模型,定量计算出了预警值。并对祁连山地震带发生的2003年山丹—民乐6.1级地震进行了反演研究,根据震前确定的短期—短临阶段异常指标,预警级别为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