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概况

一、成果概况

本成果属于地球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科—地电学领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9个项目支持下历时十年完成。出版论文、全国行业标准等46篇(部)(含SCI论文5篇,省部级行业标准2部)。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震地电阻率、地电场变化研究

(1)提出了地震预报中的两类视电阻率变化:第Ⅰ类变化是与震源过程有直接联系的前兆异常,第Ⅱ类变化是在中国大陆离散分布的似同步异常。

(2)研究了第Ⅰ类变化的时空强分布与活动构造、震源机制的联系,获得了可靠的地震地电阻率前兆异常;理论上证明了真(地下)/视(地表)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正交关系,建立了真/视电阻率变化与饱水微裂隙和骨架、裂隙水电阻率的张量本构关系,给出了各向异性介质中电阻率对称四极观测装置的理论探测深度,清晰解释了视电阻率变化及其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

(3)地震前地电场异常主要表现为极低频脉冲丰富、脉冲能量数量级增大的显著短临信息,空间分布与震源有活动构造的关联性;解释了异常机理。

(4)研究结果应用于全国地电台网半年至1年尺度地震趋势预测,取得了真实、显著的效果。

2.地电观测环境干扰研究

(1)研究了地表杂散电流、金属管线、城市轨道交通、超高压直流输电线对地电观测的干扰影响。

(2)在地铁干扰严重的台站进行现场干扰测试,研究了干扰频率、幅度及排除干扰的数据处理方法。

(3)理论计算了分层地电断面中金属管线、地表杂散电流对井下观测的影响,研究成果指导了全国6个井下地电阻率台站的建设。

3.出版行业标准

出版了两部地电台站建设规范(DB/T 18.1-2006、DB/T 18.2-2006),应用于“十五”“中国大陆背景场探测-地电分项”中全国地电阻率、地电场台站建。

本成果推动了对地电异常复杂性的认识,在地震预报实践中取得了真实、显著的应用效果,指导了传统的常规地电台站、井下地电台站的建设。国际地震与火山电磁方法委员会(EMSEV-IUGG)给予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