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创新点
平凉中心地震台水氡资料从1985年到2012年,在参加全国流体观测资料评比中,连续20多年获得全国前三名,这在全国地震监测四大学科观测资料评比中是独一无二的。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专家的认可,走在了国内同行台站的前列。以水氡观测项目为依托,中国地震局地下流体技术协调组批准平凉中心台为全国十大地球化学区域中心之一,构成甘肃省及西北地区地下流体学科技术支撑系统,提升了甘肃省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网络的整体运行质量和监测能力。
近30年来,平凉台水氡室本着边观测、边预报、边研究,以预报促观测工作,以提高观测质量和观测水平促进预报研究工作为宗旨,在日常观测中逐步完善并形成了一整套工作制度和先进的管理办法。首先是牢记宗旨、狠抓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大家都有固定的分工,台上要求大家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组织各观测小组互相学习观测技术,互相交流工作经验,打破组的界限,培养一专多能人才。这样在工作中大家不但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拓宽了工作思路,而且融洽了关系,也培养了一大批能胜任各项工作的多面手。其次就是精细管理、争创一流。严格实行岗位责任制,让大家坚持做到上岗前必须先学习掌握“规范”。不管是新分配的年轻人,还是多年从事台站工作的老同志,来者必须先坐下来学习一段时间的“观测规范”,而后带着“规范”条文印象去跟班实践,进一步掌握“规范”的实质;再由技术骨干领着上岗,直到能独当一面为止。这样,人人懂得“规范”,人人遵循“规范”。最后对每天产出的观测资料除要求本观测小组人员量算、复核外,还要求其他小组的人员做最后的质量复核工作。正是由于这些环节掌握得好,把握得细,所以才能一直保证产出质量一流的观测资料。
平凉台观测人员在搞好观测资料质量的同时,还不断地收集兄弟台站的观测资料,和固原地震台、乾陵综合地震台、固原市地震局、平凉市崆峒区地震局进行定期互相报送各测项观测资料,并进行处理和分析,发现异常及时通报,讨论落实并发送预报意见,定期举行会商,共同建立地下流体观测资料数据库和分析预报系统平台。多年来,水氡室工作人员根据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以预报促进观测工作的思路,提高观测质量和观测水平,进一步促进预报研究工作,从而走出了地震监测、预报、研究“三结合”的新路子;利用各种前兆观测资料,通过搭建“平凉—西海固地下流体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协作区”“甘、宁、陕三省交会区观测技术与科研预报协作区”和开展“平凉—西海固地下流体观测台网的优化组合及区内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短临预报方案的实验”课题研究等平台, 对2010年6月22日宁夏永宁4.5级地震都做了预报。平凉台水氡资料作为该协作区主要共享资料,对流体专家在地震重点监视的甘宁陕地区,开展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跨省、区联合进行地震监测预报研究工作,既提高了台站观测资料的使用率,也提高了台站对周边地区地震的监控能力。
创新是科研的生命,水氡室工作人员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和不断开展实验研究,对制约观测质量的各种因素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先后完成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下达的“模拟水氡和数字水氡对比观测实验”和中国地震地下流体技术协调组下达的“P2000测氡仪的标定实验和对比观测”等工作,并提交了实验报告;并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3篇,从而提高了水氡观测资料的使用率,也提升了台站对所在地区地震的监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