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创新点
2025年09月26日
二、主要创新点
本项成果主要技术特点是:充分应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73”等课题取得的研究成果。区域地震活动基本特征、地震活动性异常指标、前兆异常时空分布及动态演化过程的分析等均建立在活动构造定量—半定量研究结果基础之上,从而给震情分析预报的各种方法赋予了构造物理含义,最大限度地缩小了地震危险区的范围;创新了强震预测思路和方法;对突出前兆异常现象开展了现场异常落实,确定了异常信度。
主要创新点:
1.重视地震地质环境和发震构造背景的研究。将地震趋势预测和危险区判定构建在统一的区域构造框架下,进行具有一定构造物理含义的地震分析与研究。
2.紧密结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专题“西北构造区强震预测预警技术和指标研究”的研究工作,依据建立的祁连山地震带和甘东南地区区域震情指标预警模型及强震分区分级预警技术方案,开展了短临预警实践。
3.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情跟踪过程措施到位,效果较显著。震前采取加密会商,动态跟踪震情发展变化;召开联合会商会,科学研判震情;开展现场异常落实,确定异常信度;制订了短临跟踪工作方案,及时向省政府上报震情。震后开拓思路,面向社会,服务政府。5月20日20时,为了消除强余震破坏影响区外的天水、兰州、武威、平凉等市引起的恐慌,省政府新闻办利用手机短信和电视滚动新闻方式发布了社会公告,应对措施及时到位,得到省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及时召开专题研讨会,为正确把握震情形势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在预报理论和方法的拓展和创新方面进行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