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创新点
1.技术系统升级提高了整个台网的观测动态范围
台站采用宽(甚宽、超宽)频带地震计和24位数据采集器的观测系统,大大提高了整个台网的观测动态范围,扩大了台站的观测频带,丰富了记录的信息量,保证了我省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始终处于先进水平。
2.观测室建设和仪器保温罩的使用,减小了观测设备的环境干扰
台站观测室,其中36个为山洞型、8个为半地下室型建筑,外部环境的干扰远小于地面型观测室;为地震计制作了有机玻璃+聚乙烯保温材料罩,更进一步减少了温度变化和气流对地震仪器的影响,提高了观测数据的质量。
3.台站数量的增加提高了台网的监控能力
项目完成后,台网台站数量由省内18个台站增加为44个台站,增加的台站主要布控在甘肃西部嘉峪关以西地区、东部庆阳地区和东南的甘南地区。台站密度由原来的大部分台站台间距为500千米以上缩小为现在的大部分台站台间距为200千米以内,重点城市台站密度能达到100千米以内。
台站数量的增加,使台网监测能力得到提高,监控能力由原来的嘉峪关以东部分地区ML≥2.5、邻近地区ML≥3.0提高到全省大部分地区能控制在ML2.5级,边缘及邻近区域能控制在ML3.0级。
“十五”重点项目“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建成后,甘肃省测震台网的地震速报和地震编目在数量、质量、速度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地震速报速度从平均12分钟提高到平均6分钟,地震编目从每月产出到每天产出,地震数量从平均每月200个左右增加到平均每月500个左右。
4.高速的网络平台建设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率,扩大了数据的应用范围
在高速网络平台的支撑下,IP直接到仪器,保证了台网中心对台站的控制、操作及维修。基于TCP/IP通信协议的IP网络传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数据的传输、处理和共享,从而扩大了数据的应用范围。
5.合理使用共性资源,保证系统充分集成
合理使用共性资源,使整个网络能够具有互操作性,从而充分共享网上设备和软件,达到统一管理和节省经费的目的。本项目充分合理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系统集成,实现测震系统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信息交换、数据管理、信息发布等功能。
6.外省台站数据的接入进一步扩大了台网的监控范围,提高了台网的速报能力
我们全部44个台站的数据实时上传到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陕西、四川、青海、新疆、内蒙古、宁夏也实时接收我省的部分台站数据,我们也从这些省接收了边界附近37个台站的地震数据,使得我省台网的台站数量达到了81个。外省台站数据的接入扩大了我省台网的监控范围,网缘地震被变成网内地震处理,提高了处理结果的可信度。
先进的集成化的专业处理软件系统,保证了任务的正常处理、控制的高效有序、结果的科学合理。地震快速速报技术和综合编目技术的实施,使得地震速报和地震编目的速度、精度、数量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地震自动速报和地震短信息的及时发布,为地震的及时定位、地震应急救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7.流动台网的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应急监测能力
甘肃省数字流动测震台网的建设,可以补充区域测震台网,进行流动加密观测,从而满足特定区域、特定时间段的流动观测、地震预测、地球物理研究和地震工程应用等各种观测之需,提高了应急监测能力和组网能力,保证了各种应急观测的需求。特别是自汶川8.1级地震以来,应急流动测震台网参加地震现场应急流动观测4次、爆破地震监测2次、应急演练3次、西北片区应急流动测震台网演练3次。
8.丰富的数据产出为分析预报和地震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每月产出地震目录和观测报告,大量丰富的地震数据在地震分析预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许多地震研究人员大量使用甘肃省测震台网的地震观测资料,申请各类基金课题,开展地震研究工作,在各类刊物发表研究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