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概况
“中国大陆7~8级地震中长期危险性预测研究”给出了青藏块体东北缘未来10年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区域。如何充分利用该成果,使其在地震年度预测及短临跟踪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课题以地震地质研究工作为基础,结合青藏块体东北缘强震概率预测结果,基于小震精定位、大震空段主要活动断裂的小震三维空间演化特征、多地震活动性参数组合特征、地震b值分区域空间扫描及b值时序曲线等资料,实时跟踪分析青藏块体东北缘大震空段的强震危险性。
本课题开展了三方面基础性的研究,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一是测震台网监测能力分析,对甘肃测震台网1980年以来各阶段发展过程中的监测能力进行科学评估;二是区域测震台网地震目录完整性分析,最小完整性震级Mc与甘肃测震台站密度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给出不同时期的最小完整性震级及空间分布特征;三是构造相依的地震b值研究,给出了地震b值与断层类型(滑动角)的相依关系,正断类型断层邻区小震的b值较高,走滑的次之,逆冲的最小。
按照危险性的紧迫程度给出未来1~3年的可能发震地点,按照地震危险性的实践紧迫性排序,依次为:阿尔金断裂(E96o以西的省内部分);祁连至门源一带(托莱山断裂东段、冷龙岭断裂西段);榆木山断裂;六盘山断裂(平凉—千阳一带);西秦岭北缘断裂以西(武山以西);东昆仑断裂与白龙江断裂的交汇部位(迭部以西段);金强河断裂—老虎山断裂—毛毛山断裂(景泰以西)。上述断裂为未来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地点。
数字化地震波资料的不断积累,使得地震波资料广泛应用于地震预测成为可能。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发现地震定位、震源机制解等资料的应用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由于数字化资料积累的时间较短、震例总结的经验较少所致,还有待进一步的经验总结。本课题的研究推动了小震精定位、震源机制解等方面资料在地震预测实践中的应用,在方法应用和资料处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