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创新点
1.加强业务学习,健全管理制度
地震地磁学科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无论是分析预报还是科学研究,都依靠连续、可靠、完整的观测资料。这些资料都来自台站观测,而资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科学研究和地震预报。观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十分重要,必须学好专业知识,熟悉规范要求,以便提高观测质量。嘉峪关台为了加强职工专业技术,订购了《地震》《西北地震学报》《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等学术性刊物及其他工具书籍供大家学习。由于台站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个人之间的专业特长、能力、水平相差较大,针对这种情况,中心台分期举办学习班,授课人由各学科业务尖子和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同志组成,采取由浅入深、广开言路、互问互答的方式,把书本知识和观测工作结合起来,学习气氛活跃,效果明显。台里不仅培养了一批学习型人才,而且对于原来业务水平较低的同志也有较快的提高。学习中大家畅所欲言,既学到了业务知识,又交流了工作经验,做到了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根据各学科的《地震及前兆数字观测技术规范》及有关规定和要求,嘉峪关台结合本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坚持五日检评和奖惩制度,日常工作以业务组为主,各岗位人员检查登记、上报检评结果,与年终考评挂钩,对观测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对人对事不讲情面,对违反规定造成工作事故者,分别按其轻重给予罚款、待岗、停岗处理。通过质量跟踪检查,既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又能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不断提高了观测人员的责任心,观测资料质量连年保持较高水平。
为了鼓励观测人员积极参与地震资料分析预报研究工作,台上还推出相应的奖励办法,对工作中及地震预报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和在国内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大家在搞好观测工作的同时,进行地震预报探索与研究。该项目参加人员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4篇。
2.与时俱进,提高观测资料质量
经过“九五” “十五”的数字化改造后,嘉峪关原有光记录CB3磁变仪器全部淘汰,建成了一套三分量数字记录仪、一套四分量秒采样磁通门数字记录仪、一套秒级磁通门无磁经纬仪和一套0.1nT的Overhauser质子磁力仪的国际先进的地磁观测系统,数据完整率在95%以上,观测精度σD≤0.10'、σH≤1.0nT、σZ≤1.0nT实现了台站地磁观测的国际接轨。
嘉峪关台加强学习先进的观测方法,积极从出现的问题中积累经验,在观测的各个步骤上仔细琢磨,先思考再动手杜绝一切可能出现的失误。在观测中认真思考,尽可能在高质量完成观测的同时,改进工作方法,学习利用现代化工具和软件来提高工作效率。地磁资料的观测及处理在于认真仔细,同时更贵在不懈坚持,处理观测资料要做到精益求精,尽最大努力提高观测资料的精度和质量。
3.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图2 地磁经纬仪仪器置中图
嘉峪关台为提高地磁绝对观测的精度和准确性,在地磁观测的各个环节务必做到认真仔细。观测中通过实践摸索出一套快速、精确调节仪器水平的方法,用水准器精确调平后,通过经纬仪垂直读盘与水平底脚旋钮的关系再进行调节,可以使仪器水平在四个方位偏差不超过0.05分。为了仪器能放置在墩面中心点上,并确保每次观测仪器放置置中不变,给仪器加装了无磁底座、旋紧螺丝和垫脚片,通过光学原理将垫脚片与底座位置固定在墩面中心点,这样每次观测可以确保仪器能够完全置中(见图2)。
观测过程中,仪器读数栏中的采光明暗度会影响观测读数接近0.1分偏差,为此在仪器正上方加装超亮无磁灯来保证观测精度。在进行绝对观测瞄准标志过程中,仪器望远镜的对焦变化会使观测结果造成与标准0.05分~ 0.1分的偏差,为此通过用固定时间、固定人员、固定焦距来避免此类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