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创新点

二、主要创新点

1.重视地震地质环境和发震构造背景的研究。将地震趋势预测和危险区判定构建在统一的区域构造框架下,进行具有一定构造物理含义的地震分析与研究。重点以经验性预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依托,结合区域动力学环境和应力状态、中强地震和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分析研究,在具有构造物理含义的地震预报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2.紧密结合“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专题“西北构造区强震预测预警技术和指标研究”的研究工作,将预报理论和方法的最新研究结果应用到震情跟踪与分析判定中,依据建立的祁连山地震带和甘东南地区区域震情指标预警模型及强震分区分级预警技术方案,开展了短临预警实践。

3.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情跟踪过程措施到位,效果较显著。震前采取加密会商,动态跟踪震情发展变化;召开联合会商会,科学研判震情;开展现场异常落实,确定异常信度;制订了短临跟踪工作方案,及时向省政府上报震情反映。震后开拓思路,面向社会,服务政府。5月20日20时,为了消除强余震破坏影响区外的天水、兰州、武威、平凉等市引起的恐慌,省政府新闻办利用手机短信和电视滚动新闻方式发布了社会公告,应对措施及时到位,得到省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震情跟踪措施明确,为震后趋势判定提供了可靠保障。及时召开专题研讨会,为正确把握震情形势提供科学依据。开展了相关专题研究,将武都ELF电磁场功率谱、小震频谱分析、康乐土地电等方法纳入震情短临跟踪中,其中变化具有一定的短临异常特征,有望在时间判定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4.在预报理论和方法的拓展和创新方面进行了尝试。将RTL方法、流动形变资料深入细化研究、中小地震能量释放的转折变化、小震频度异常特征、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b值时空扫描等研究成果应用到年度危险性判定中,尝试提取数字地震尾波Q值、应力降、波速比、数字前兆的中短期异常特征和指标,为“十五”数字化资料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