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名的历史沿革是什么?
一是采用《黄帝内经》的病名“肠澼”,由于“肠澼”的病名未被后世医家延续下来使用,故研究不多。
二是采用《难经》的病名“大瘕泄”。
三是采用《诸病源候论》的病名“休息痢”,时发时止的休息痢与溃疡性结肠炎中最常见的慢性复发型的发病特点相似。
四是采用《严氏济生方》的病名“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虽似“痢疾”,但无传染性,故“休息痢”“痢疾”亦不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
因此,1997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提出把溃疡性结肠炎归结为“大瘕泄”范畴。
2008年最新出版的《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规范研究》亦明确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名为“大腹泄”。
因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缠绵难愈,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溃疡性结肠炎协作组把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名命名为“久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