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序

“梵物志”这个书名是我在整理这些文章的过程中起的,“梵物”与“凡物”谐音,“物志”念起来好像“物质”一样,就算听成是“凡物质”,也是挺耐人寻味的一个词,“梵”就意味着书里面都是与佛有关的内容了。

对我而言,从接触佛造像开始至今还没有超过十年,时间是不长的,进入这个领域也是一个机缘。回想许多年前那一个阳光刺眼的中午,在济南的老出租屋内寻思着去购买一尊佛像的情景,一刹那就决定了我人生的走向。想起来还是很庆幸,那是一个傻呆的青年,正坐在破旧的椅子上看着远处的大明湖,如果可以逆时光回去的话,我一定会走过去拍着他的肩膀说,感谢你刚刚做出了一个最重大的决定,虽然你现在看起来白痴得要命。

这本书里的文章并不是集中写出来的,大概是一年写一篇或两篇的速度,并非是说明多么精益求精,而是平时写这些文字时实在没打算要结集出版,只是想写就写,全凭心情而已,后来逐渐地积累到了十多篇才有了集中出版的想法。当然,此书并非收录我所有的文章,有几篇终觉过于浅薄,也就没有收录的必要。每一篇文字都是先用笔写出来,然后录入电脑,再去组织照片、画插图、排版等等。看起来挺枯燥的工作其实一个人做起来很有意思,就像一个厨师做菜一样,这就是一个准备食材的过程。尽管书里很多内容都属于基础性的认知,但在决定要出版这本书时,我还是以极大的热情对每一篇文章都进行了细节上的斟酌以及内容的增减。很多大话、空话与看起来很美的套话都删减了,但总体来看还是增加的内容多。如《美到高处》一文,对其中很多过于偏激、过于主观的论点进行了严肃的纠正,然后补充了很多客观的内容,以及很多更细微的论点;又如《关于拙的一些解读》,以前是几句话的短文,后来逐步增加了一些具体的更翔实的观点,内容也不算多,但至少目前看起来还算是像个样子了。书中大部分图片资料都是现场拍摄,少数国外博物馆的造像图片是官方网站提供的高清晰大图,以及出版物的影印件,《天人化生图》来自日本吉村怜著《天人诞生图研究》,手绘悬裳的插图来自梁思成著《佛像的历史》,另外感谢侯楠山协助拍摄了部分石窟寺庙以及博物馆的资料。

书中对于造像年代的断定方法、真伪的判别、审美的观点等都带有很多个人的经验主义色彩,我常常在想,这是否会是一叶障目或者是偏执的结果呢,我希望它不是。如果一篇文章只是为了讨好所有的读者,用比较中庸圆滑的态度去表达所有的观点,那虽然看起来毫无毛病,但显然也不是我想要的。书中的文字有极端理性的一面,也有极其感性的一面,我把所有的文章都整理完毕之后,又通览了一遍,如释重负,希望能有人通过这些文章受益,能有所触动,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词,那我也是很高兴的。

2018年6月27日,写于济南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