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与宋/
佛造像发展到唐代时已经达到鼎盛,技法与审美都有汉文化的集中体现,至唐末开始有衰退之态,气渐弱。各地的割据纷争严重影响了艺术形态,中原地区依次更替的梁、唐、晋、汉、周对于佛教是普遍压制的,到周世宗柴荣时期更是进行了灭佛运动,而偏安南方的十余国则要好许多。随着文化重心逐渐南移,佛教也受到南方统治阶级的支持,特别是吴越国对佛教十分重视。从目前的存世佛像来看,北方五代地域的佛像留存较少,南方十国地区则相对较多,金铜造像也保留有许多精品,多发现于同时期的佛塔内,比如杭州雷峰塔、东阳中兴塔、黄岩灵石寺塔等等。五代十国时期的莲花座大多有晚唐遗韵,继承了唐代的样式,一直到宋代。这个时间段的佛造像整体处于低迷,大体来看气势是较唐时弱了许多,莲花的整体气度也开始内聚,特别是南宋,再不似唐时外放,少有盛唐时的精气神了,呈现一种中规中矩、中庸的态度。
5莲花发展趋势
莲花造型的发展趋势从细节来讲,自北魏开始至唐代止是一个从抽象到具象、从内敛到外放的过程;从精神面貌来讲,魏时的清秀高洁至北齐的含蓄典雅再到大唐的华丽奔放也是从出世到入世的转变。
1、2出现花蕊
出现了花蕊的装饰,这在北朝时代是少见的,这种细节特征在后来朝代一直延续。
3、4、5、6花瓣出现装饰
花瓣上出现了诸多华丽的装饰,特别是密宗的造像尤为显著。
7五代十国时的莲座图例
五代十国与北宋仍留有大唐遗韵,花瓣的展开力度与饱满度都接近唐代,但却少一点大唐的精气神了。
8宋代的莲花造型
莲花的造型出现了收口的U形,莲花瓣细长,密集,这种样式在宋之前是罕见的,可以看到这种造型追求的谨慎感,保守内敛,此后一直延续到元、明、清。
本篇结束于宋代,宋以后的造像特别是明清时的审美标准与唐代以前的造像不在同一个范畴了,后期融合了更多世俗化的元素,尤其是宫廷官造的佛像,繁缛精致,讲究细节精巧的趣味,须弥座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复,莲花座的形态更加多样化,不再一一归纳,单独开篇来细写比较妥当。
时代就是一个大染缸,凡是沉浸其中的人与物皆会染上时代的习气,无论是一尊完整的造像还是一块残缺的莲花残件,在整体上一定与时代这个大染缸是和谐统一的,丝丝入扣,或明显,或含蓄,这也是所有古物断代的切入点。笔者想起以前写过的一段话:在时间这条大河里奔走的每一粒流沙都留存有这条大河的印记。
一粒流沙虽小,然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似乎就大无边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