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与意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艺术形式。
有人认为中国古典绘画与雕塑是存在高度写实的,并拿去和西方古典雕塑相提并论,然后拿出兵马俑作为例子,所谓五官眉眼非常细腻、盘发的细节多么逼真之类,其实这是很粗浅的认知。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作为古典写实的丰碑,是不可企及的,只要稍微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对于细节的严谨与较真的程度,完全不是兵马俑所能达到的写实高度。另外,体会中国雕塑的美感也不仅只是从这些具象的角度出发,中国雕塑有其特殊的闪光点。
中国雕塑是重“意”的,理解这一点很重要。
中国人长期以来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所建立的宇宙观,体现出平和、清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特质,在西方人眼里带有神秘莫测的东方色彩,这其实就是中国雕塑的精神内核了。追求极致的宇宙法则与叩问生命本身的意义,在这样的一个文化气场里很容易让人的内心归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返璞归真,特别是在佛造像雕塑上,完全彻底地流露出雕刻者身上这种具有哲学性的简与纯。
佛造像艺术的高度在于其处理手法的主观性,即不按照自然规律不完全遵循自然法则而是出于对形体美感的本能直觉去塑造,但却控制在一个平衡点上,既不过度夸张也不刻板照搬,这种主观性背后因素是与中国绘画理念有直接关系的,也是一脉相承的。
写意化的处理手法并非只存在于绘画里,在雕塑上也一样彻底地被贯彻了,甚至秦代的兵马俑,粗看好像是高度写实,连盔甲的细节、鞋底的纹理都表现得面面俱到,事实上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夸张概括与主观处理。论写实,跟同时期的西方雕塑不在一个层面。通俗点来说,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就等于是国画和油画的区别,艺术的终极意义虽殊途同归,但形式迥异,法度与准则也完全不一样。
佛像雕刻师傅在雕刻时经常是需要在石头上画稿的,这样对于雕刻的线条、造型,都会更加精确,也能直观地看到雕刻将呈现的美感,所以我们看到中国雕塑最后雕刻出来都很有画意。工匠的美术传承,他所受时代的熏陶,最终都体现在一刀一凿里,例如衣纹的转折、唇线的走势、眉线的弧度甚至是直接用刻刀刻出来的阴线,完全不顾是否与五官立体化的处理风格相符,恣意、率性,每一个细节都不会受制于实际生活,很多地方都脱离了自然规律,比如扭腰菩萨的动态,那种身体扭动的曲线在生活中是完全做不出来的,比如褒衣博带的飘动感、手指的线条感等等都忽略了事物本身的自然结构,所以,这样的雕塑,你总觉得是画里抠出来的,如果把它们还原成平面,就是一幅画了。
1立足于真实的形体
2主观概括后的形体
3、4违背自然规律的手指结构
1雕塑线条
通过雕塑还原出来的绘画线条,雕塑是立体的绘画,这在佛像雕塑上体现得最为彻底。
2响堂山北齐时期的力士
披帛紧致的线条极具笔意,充满韵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