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范例图

各朝代范例图

1龙门石窟/北魏

3巩义石窟/北魏晚期

2云冈石窟/北魏早期

4青州博物馆藏/东魏

1、2、3青州博物馆藏/东魏

4、5麦积山石窟/西魏

1青州博物馆藏/北齐

2青州博物馆藏/北齐

3响堂山石窟/北齐
这尊菩萨造像身形柔美,右腿膝盖略前屈,身姿有微妙的动感,这与披帛的流线形相互呼应。颈饰宽大厚重,这与后来的唐代样式具有明显的差异。璎珞交叉在腹部,腿部的线条处理也极为精妙,下摆密集的双线褶皱与裙的简洁线条对比,体现出完美的节奏感。

4山东省博物馆藏/北齐

1诸城博物馆藏/北齐
诸城造像的风格属于青州系的一支,但在装饰细节上却独成一派,菩萨造像与佛造像的装饰元素要远远多于青州龙兴寺。如本件菩萨璎珞满身,极为繁复,可以想象工匠对于细节的塑造是不厌其“繁”的,颈饰与身上的璎珞连成一片,与披帛也交接在一起,这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结晶,有无与伦比的贵气。

2诸城博物馆藏/北齐

3临漳县佛造像博物馆藏/北齐

4邺城博物馆藏/北齐

1、2青州博物馆藏/北齐—隋代

3波士顿博物馆藏/隋代

1、2大都会博物馆藏/隋代

3、4碑林博物馆藏/唐代

1碑林博物馆藏/唐代
这尊长安样式的菩萨,雍容华贵,彰显了盛唐风范。唐代项圈的精致华美是超过以往的,与北齐典雅的气质不同,唐时很少有那种宽大厚实的颈饰,小珠链比较多见。从肩膀至胸斜挎至腰部的帛带也是本时期的一大特征,这样的样式几乎成为唐代的独有样式,天龙山以及河北曲阳地区、山东地区等等都流行这样的条帛,这与北朝普遍内着僧祇支的样式不同了。裙头打了一个结,这样的形式在北齐时期也是多见的,比如响堂山,但是可以看到唐时对于布料的厚重质感、对于写实性的描绘更加注重了,整体身形呈现扭动感,特别突出的胸肌与腹肌以及肚脐眼的细节,这在北朝时期是罕有见到的。

2、3、4大都会博物馆藏/唐代
这尊唐代菩萨铜像整个身体的扭动感与帛带、披巾等组合形成的动势似乎让周围的空气都流动了起来。

弗利尔博物馆藏/唐代

河北博物院藏/唐代

龙门石窟/唐代

1山西博物院藏/唐代

2根津美术馆藏/唐代

3天龙山石窟/唐代

1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唐代

2、3天龙山石窟/唐代
唐代——容不下一根安静的线条。
天龙山造像精彩在于唐时。流落世界各地的精品几乎都是唐代的,可以说天龙山的艺术水准代表了山西造像的顶峰。与榆社博物馆里那尊跏趺坐像一样,这尊菩萨造像对于线条的疏密与韵律感处理相当完美,身形饱满健壮,富有弹性,裙的紧致感与腿下部分的疏松对比,结合围绕在身体上呈现大弧线的披帛,使整尊造像风华尽显。

1、2山东省博物馆藏/唐代
千百年来,天衣与璎珞一直是菩萨的经典装饰搭配。但唐时开始,璎珞与天衣的佩戴方式出现了多种变化。北朝时所流行的腹部交叉式在唐代并不作为主流,天衣在下、璎珞在上的制式也在唐代被打破了,璎珞被天衣所覆盖的样式开始大量出现。细节虽小,但却是开创性的,这样更有利于呈现飘动感,毕竟璎珞是飘动不起来的,所以唐时的璎珞都比较细,也并不像北朝时那么重要。披帛与扭动的身形互相协调配合,才能让整个造像呈现动势,这些细节往往能对断代起很关键的作用。

3榆社博物馆藏/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