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智慧与人性

四智慧与人性

佛像雕塑虽然与绘画有相同的审美准则与法度,但它毕竟是属于三维空间的立体的艺术,需要考虑的层面较绘画更为多样,需要解决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一根线条下来不再只是考虑营造平面上的美感,而是实实在在的空间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比如背屏式造像中主尊与旁边弟子、胁侍,足下的龙吐莲花,碑尖部的伎乐飞天等等的主次安排,与石窟就有不同,这是在石头平面上,在有限的纵深里去营造,面面俱到就会显得单调,如何突出视觉的节奏感,这就需要全新的经验了。我们看到工匠通过不同的手法,如高浮雕、透雕、浅浮雕、阴线刻、彩绘等去布局,去安排合理的视觉位置,就像一位电影导演那样,引导我们去观看一场精心准备的电影,这注定需要付出更多的智慧与精力,解决更为繁杂的问题,较之绘画,具有更浓烈的仪式感。所以,我们现在触摸一千多年前的雕塑艺术,能体会魏晋遗风、盛唐气象,它不仅仅包含着技术与艺术,还有更多智慧与人性的光辉,特别是大型的雕凿石窟,几代人的坚守与诚恳被永远埋藏在石头里。

欣赏一尊中国佛造像时,你往往会感受到深厚的中国情怀,那是一种亘古以来的亲切感。很多人在观看佛像时能感受到那种安详、宁静,而不会去关注佛像的身体结构合不合理,脸部比例是否失调,似乎就是这样才是合理的,才是最自然的,尽管有时候甚至看起来不美,但它确实合理得不能再合理了。形式已经不重要,情绪则直达内心,这是花非花、物非物的道理,这就是中国雕塑的魅力,美到高处的大境界。

1、2 这一铺背屏式造像高度102cm,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属于背屏造像里题材较繁多的一类。这种形制可归为碑类,整体荷花形,也有说舟形,但我看这种造型来源可能是与天莲华有关,属于莲华化生系统的一部分。从响堂山石窟的天莲华来看,形状有可能是表达火焰光气,我们看到背屏上几乎都有火焰纹,加之底座大多为覆莲,两者之间互为联系,相比于舟的说法要更符合逻辑。从中可以看到工匠对于画面布局的用心,当然这种布局已经是此类造像的基本模式了,主尊为交脚弥勒,最大化居中,这是第一视觉中心。两旁的辟支佛与伽叶、阿难虽然离中心很近,但相对于碑边缘两旁的胁侍而言,他们并不是处于第二视觉,而是第三视觉了。工匠对其进行了弱化处理,浮雕不够高,总体的身高也较为矮,胁侍浮雕则较高,身高仅次于主尊,所以辟支佛等属于第三视觉。虽然这些排序都是根据本来地位的高低来安排,但是同样的题材在石窟里他们的身高几乎未有很大的差异,这就体现出工匠的独具用心了,石窟寺那种纵深感与全方位的塑造显然不能硬套到平面化的碑里去。其次就是碑的底部,持雀的尼乾子、持骷髅的鹿头梵志比较显眼,然后是维摩诘与文殊菩萨、托莲花的力士、护法兽以及比丘等等,这些在整件碑里属于第四视觉。碑的上部两端为伎乐飞天,居中为九龙浴太子,下面是双佛并坐,然后两旁的思维太子、动物、菩提树等等更小的题材密布,碑的上部这些浮雕高度在整件造像里为最低,接近于浅浮雕,所以这些应为第五视觉。整体的布局安排在规矩对称中有变化,也营造出了前后的视觉感,这么多题材出现在一起,繁而不乱,像一部电影,有内在的节奏和视觉上的美感,这需要大智慧,殊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