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石后刻/

老石后刻/

这种作伪就是利用到代的老石雕来进行加工,由于本身是属于某一个朝代的真品,上面自然会有皮壳,只是因为它卖相不够,如上面没有雕工,缺少信息量,也就没有什么经济价值,所以会在上面加刻一些内容,比如说铭文、线刻、飞天、供养人、佛陀等等来增加它的价值,刻完之后会在新刻的部分做上皮壳,使之与整体的老皮壳统一,这样看起来就像是原刻一样。这样的作伪也是比较常见的,也比较难判断,因为总体是老的皮壳,所以容易让人放松警惕。

老石后刻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在老石头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工完美,比如我们古代有很多未完成的半成品佛像,由于还没有雕刻完,所以也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于是有人就会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加工完善,雕刻完,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1—4笔者为研究真伪而做的雕刻练习

老石后刻的东西各地区的都有,基本上所刻的内容都很精美,很丰富,石头虽残,但价值却很大,特别是拓片一做出来就更加好看了。不过这种后刻的内容从美术风格上总能让人感觉到线条刻得软,没有古代那种气韵,很匠气,人物的开脸也比较俗。从皮壳的角度看,后做的皮壳与原始皮壳还是有差异,不过这种差异就需要鉴定者有长期的经验了,有时候我们能见到那种与原始皮做得很接近的皮壳,是比较难识别的,所以对于辨伪这门学问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为了演示老石后刻的基本过程,我以一块残石为例,来进行分步讲解。

右图1是一块带有祥云元素的残件,青石,可以看到上面有原始的老皮壳。

第一步:刻线。在刻之前作伪者应该要对原石整体的朝代风格有一个把握。对于经常作伪的师傅而言,明白这一点应该是最基本的,平时他们会大量练习各朝代的样式,做到烂熟于胸才会下手去刻。当然,真正能刻出古意与气韵难于登天,这里也只是勉强将就一下,照猫画虎而已。

刻完之后的阴线条颜色很白,破坏了原始的老皮壳,刀口也过于新鲜,接下来就需要靠做旧来处理这些破绽。

第二步:对刻的阴线进行做旧处理,刀口要有沧桑感,颜色与原始的石色保持一致。

第三步:进一步做旧,在阴线刻上做出土沁感,颜色要做到自然浸入石头的感觉为最佳,土沁颜色也不是单一黄色,而是比较丰富,有的偏白色,有的偏褐色,这些丰富的变化就需要经验积累了。

第四步:统一整体的沁色,局部人为痕迹的破绽在这里都会处理得与整体的变化相协调,这过程就像画素描一样,开始是整体,然后是局部,最后还是整体的调节,否则就容易陷入局部用力过猛的情况,待这一步完成之后,再用水打湿检查一下色差。

第五步:做硬土锈与树根锈,这一步也是比较难做好的,那种自然的土锈与土沁完美地融合在石头上的特征非人力所能模仿。

第六步:调整完成,之前刻的有些细节不太协调的在这一步用土锈覆盖,或做成腐蚀钙化模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