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出土皮壳的形成原理
一块石头埋在土里经过成百上千年后会自然形成一层附着物,年数越久附着物越多,石头表面产生的化学反应越多,作为造像便表现为皮壳越丰富多样。比如唐宋以后的造像由于入土时间短,表面的土锈明显不如南北朝时期的多,植物沁也相应少很多。
地球上的石头都是存在了几十亿年的,如何用皮壳来定位造像的新与老?毕竟新仿的造像也是用地球上的石头。
很多人都存在着这样的疑惑。其实了解一点雕塑知识的人就会知道,工匠在雕琢一尊佛像之前会把一块原生态的石头切割成块面,然后从简单的结构开始雕刻,一直到最后细打磨完成,这中间繁杂的工艺一遍又一遍地把石头上原本的老皮壳消除干净了,也就是说从雕刻完工那天开始,它就是一尊不带皮壳的崭新的佛像,后续将是敷彩、贴金等表面装饰工艺。
换句话说,一尊古代佛像的皮壳其实是泥土、石头、彩绘贴金装饰层这三个层面组成的。(也有入土时并没有装饰工艺的以及彩绘贴金消失殆尽的情况,不在讨论之列。)
制作佛像的石头有很多种。有石灰石、汉白玉、白石、青白石、黑青石、枣花石、豹斑石、砂石,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特殊石材、玉等等,有的石质结构细密,有的石质结构疏松,与各地方的地质环境有关,不过,它们的主要成分基本上差不多。
土锈的形成原因: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物、无机物、水、空气四个部分,是矿物和有机物混合体。疏松的土壤微粒里被溶解溶液和空气填充,土遇水能发生胶体化学反应,土粒子间形成受水控制的联结。出土佛像那些凝结的土锈,凑近看就能看到其实都是一种结晶状的微颗粒,是石头里的钙离子游离出来与依附它表面的土壤融合而形成的,层层叠加,疏松自然地附着。那种模仿的土锈仔细看总会呈现黏状,没有融进石本身,缺少自然的附着感。
石头埋入土壤后产生反应的原因跟土壤本身的性质有关,弱酸、弱碱、无机盐等化合物都会与石头产生反应,酸性越大的土壤对石头的腐蚀性越高,石头表皮就会呈现发白、疏散、粉末状的情况,这种现象就是氧化钙遇到土里的弱酸后产生了碳酸钙等物质,俗称钙化。而水则是最重要的介质,水分越多,发生的反应自然也就越强烈。我们很多时候把那种表面发白的皮壳叫作水坑皮,就是这个道理了。还有一种情况,土壤内含可溶性盐比较多,会侵蚀石头的表面,局部形成白色状结晶,类似钙化,这种情况往往伴随着土锈而存在。
1重压下的块状土锈
2积水腐蚀造成水皮
3局部积水侵蚀
4出现植物锈
5青州博物馆的造像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