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在评述唐代之前,简单地提及一下隋代。作为南北朝的终结者朝代,虽然只存在38年的时间,但对于造像来讲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隋代的佛像大体上还是保持原地区的样式,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很难分辨北齐与隋、北周与隋的区别,比如长安地区,差异非常少,这也是本文不再深入讨论隋代佛头的原因。隋代为后来开启唐代完全本土化佛像时代打下了基础。
大唐朝的强盛带来了旷世雄风的影响。之前的汉代威名在大唐这里满血复活,这是一个汉人文明高度自信的时代。
唐代的佛像头形饱满,脸颊的轮廓线有弹性,这种弹性是建立在写实性的基础上而不是北齐时期那种服务于内敛的精神实质。唐代的饱满雄强介乎于丰润与肥胖之间,一个以肥为美的朝代在对待佛像时自然不会塑造得太瘦。开脸的霸气外露是不言而喻的,佛造像史上从未有过比大唐还雄浑庄严的开脸,时代精神体现得非常彻底,眉毛高挑上扬。无论是龙门石窟还是天龙山的佛头都刻画出了威严感,而并不全是人云亦云的佛之微笑。唐代的佛头真正微笑的并不占很大的比例,反而更多的是严肃庄严之相。这一点通过嘴巴就能明显感受到:唐代佛像的嘴巴相对北齐北周更具刻意的张力,紧闭之感很明显。这一个细节对于唐代佛首的识别具有较大的意义。
2内敛,北齐佛首
3外放,唐代佛首
4、5、6、7弹性与张力
唐代佛像的眉线与眼睛的上挑气势达到了顶峰,有的几乎触及了发髻边缘,这与北齐内敛的处理方法差异很大。
唐佛嘴唇相对北朝而言更小了,小嘴浅抿富有弹性,嘴巴的线条紧致饱满,不再是北齐时代那种温润之气。
1、2、3、4唐代涡卷发的多样性
大唐的发髻又开始高耸,罕有低矮平滑的肉髻,但并不是北魏时期那种高高的耸立。对于各种发式的接纳,大唐要包容许多,螺发、磨光肉髻、水波发、涡卷发,都同时存在,只是涡卷发式要略微流行,数量较多。另外唐代的涡卷发相比北魏的同类型要更加自由奔放,不拘一格,独创了许多新的类型。
发中髻珠开始大量出现。这个珠子的大小其实也是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变化。一般而言,珠子越大时代越偏晚,宋代出现了非常硕大的髻珠,而之前的北齐罕有出现,体积也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