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早期十六国与魏)

北朝/(早期十六国与魏)

十六国时期石窟存世量不多,从炳灵寺、麦积山等西秦泥塑来看,莲花造型风格与之后的北魏并无明显差异,不排除有后来朝代补塑的可能。从可考的几处例子来看,早期的莲花座花瓣尖略宽长,覆莲两层莲瓣叠压,整体简洁、拙朴,这也是后来北魏时代的特点。头光部分基本以彩绘莲花为主,而少有立体的莲花雕塑,花型多为内外环状。北凉时期的程段儿石塔与高善穆石塔上的莲花为单层,具有夸张的尖角造型,莲花瓣的连续方式呈动感弧形,这种风格后来一直延续至北魏,云冈石窟常见。

1北凉石塔
莲花瓣尖的尖长感,单瓣连续不间断,这种形式与北魏早期云冈样式的莲花造型基本一致。

2北魏早期云冈石窟

北魏时期莲花样式以简洁为主,早期承袭十六国时的样式,中晚期的造型清逸,辨识度很高,莲花形体偏瘦,瓣尖宽而长,不似后来朝代追求肥美追求层数叠加的视觉感,这是有本质区别的。莲花上的装饰纹样很少有,莲花瓣尖也不卷曲翻出,而是紧贴台面,只是简单而纯粹地体现莲花高洁的概念,这与同时期的秀骨清像所体现的本质是一致的。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造像的风格依然各自大体遵循着北魏时期的形制,比如褒衣博带的服饰,秀骨清像的开脸等等,只是在细节上开始有了变化,呈现内收的态势。西魏麦积山的造像明显较之北魏时期的气韵要温和许多,脸也圆润起来,东魏地区比如邺城、曲阳以及山东青州地区的造像同样如此。这个时期的装饰纹样变化是很小的,莲花的形态大多延续北魏以来的风格,无太大太明显的差异,有时候若不结合造像其他部位的信息来对照,判断年代很困难,但总体气质也开始流露出温和的势态。有些莲花瓣的线条开始圆润起来,特别是东魏后期时,莲花的线条内收之气愈加明显,与北魏时已经有比较大的差异了,这对于准确区分北魏与东西魏的造像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综述:北魏时莲花座形制大多简洁,叠加的层数也少,突出单片莲瓣,花瓣清秀长形,突出尖角的视觉感,花瓣的造型也较为单一。佛陀的莲座以覆莲为主,仰莲座多为菩萨站立,且大多为平薄的莲花瓣,或以阴线刻,或以减地浅浮雕的方式装饰性地紧贴莲台,那种立体感很强的仰莲大量出现则是在北齐北周时代了。

3、4、5仰莲台座

6北魏中晚期莲花带清秀之气,总体依然延续早期的样式,花瓣尖同样秀长,但开始出现略微翘起的弧线,线条利落干脆,中间起筋的覆莲,花瓣尖长,双凸近,发展到唐代时,花瓣尖不再锐利秀长,整体弹性大,具宽圆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