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
可以发现,做旧的过程其实就是模仿一块石头埋在土里生成皮壳的过程,开始是颜色本身的变化,然后是沁色的变化,最后是土锈的生长,这样一步一步做出来的赝品会有比较丰富的层次感,对辨伪来讲增加了难度。还有一种情况是把线刻完之后直接进行拓片,把石头颜色拓黑,看不到任何皮壳特征,这样就更难分辨真假了。后刻线的难度在于对美术风格的把握,能勉强过这一关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的。
老石后刻作伪的基本过程就是这样,具体的详情细节在此文不再透露。
1—7北朝残石老石后刻基本过程
1、2修德寺遗址出土
3、4甘肃省博物馆藏北凉高善穆石塔
另外提到铭文,很多人存在这样一个困惑——我们去博物馆经常能看到带有铭文的造像,一般出现在佛座正面,或者佛的背屏上,有些字的笔锋刻得非常犀利,字口很清晰,泛白色,就像昨天刚刻出来的一样,但是也有的铭文并不是这样,上面有很多土锈、植物锈、土沁等等皮壳覆盖,颜色也并不是泛白的那种颜色,而是老旧色,这两种有差异的情况是如何形成的?
原理其实很简单,最大的前提就是埋藏的环境不一样,比如说有的坑口干燥,土壤湿度很小,有铭文的那一面接触土的部分也少,这种情况下石头与土壤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很少的,皮壳也很难进到字口里,所以基本上保持了当年刻字时的样子,简言之就是保存状况很好,就像法门寺地宫里的文物,很多看起来就像是新做的,但整体并不是没有皮壳,而是有很薄的、很细微的皮壳,不容易察觉。甘肃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北凉时期的石塔,也是很好的例子,详情可见图。
另外一种情况就比较好理解了,埋藏的土壤湿度比较大,有铭文的那一面与土壤接触的面积大,它们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也就强烈,各种土锈、土沁、植物锈等等都容易覆盖在上面,这个土壤一旦有一点湿度,它肯定就会生长植物的,草、树都会在这里生长,所以这种环境下埋藏的石头,皮壳就很丰富,刻的字也很容易有大量的皮壳,如修德寺出土的白石造像。
举一反三,有时候我们看其他的地方,包括线刻、圆雕的边角地带等这些不容易进皮壳的地方会发现很多新鲜的刻痕,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