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坑口的基本知识

二坑口的基本知识

古代造像的掩埋形式多属于人为挖坑集中掩埋,也有一些是遗址内的损坏入土。

挖坑掩埋的方式也称为窖藏,既然是人为的掩埋,则必然会出现叠放的情况,比如龙兴寺的窖藏坑里佛像基本是呈三层叠放,较完整的佛像处在中间层,这可能也是出于保护目的。而佛首基本上放置在坑壁的边缘,最后封口时用苇席等盖住再填泥,能看出在掩埋之初就具有了一定的保护意识,并期待以后的某一个朝代某一位君主能再兴佛法,重塑金身。有的地方甚至还举行了葬佛仪式,比如济南县西巷开元寺遗址的一个窖藏坑,可以明显看到中间用三合土筑成的土台,称之为坛,筑坛为葬佛仪式所用,可见古代信徒对于佛像的掩埋入土都持有一种神圣庄严的态度。

由于很多窖藏环境不错,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博物馆里的佛像保留下来的信息量非常大,色彩鲜艳,金箔明亮。

下面是龙兴寺窖藏坑。

东西长约9米,南北宽约了米,深约2米,中间还有一个宽约1米的斜坡是挖坑时运送泥土以及掩埋佛像之用。

5龙兴寺窖藏坑

1—4龙兴寺窖藏坑
图片影印自《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青州市博物馆编,山东美术出版社。

5、6、7济南县西巷开元寺遗址的出土现场图片来自山东省博物馆。

从以上出土现场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窖藏佛像是埋藏起来的,就不可避免与泥土混合,久而久之表皮就会产生各种的变化,所以一件出土物皮壳的特征其实是由多方面决定的,包括埋藏地点的土层酸碱度、埋藏的深浅程度、本身的石质、入土时它本身的皮壳状况等。

1窖藏剖面演示图

简言之,若埋藏地的泥土是生土,且较干燥,那么泥土与佛像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就会少,由此就能保留很多入土时所带有的彩绘、贴金,甚至打磨痕迹都能清晰可见。

若埋藏地的土质湿润、积水多,且酸性大,那么泥土与造像就会发生较强的化学反应,出土后很多表面的彩绘,包括雕塑的细节都会丢失,出现模糊、钙化粉状的表皮。

尽管如此,总体来看处于地下的造像要比地面的露天石像保留的细节更多,地下空间相对密闭,更有利于保护,我们看到露天的石像基本上都会有被雨水侵蚀、风化钙化模糊的情况,石窟内的则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