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对辨伪来讲,各人的判断进入到一定的深度后都不会很统一,因为目鉴这件事是具有很大主观成分的,比如同一个造型有人说身躯僵硬做作,也有人说协调古拙,且结论最终正确的一方又未必与自身的美学素养高低有关联,也可能只是对古代艺术品常年的经验感知,或者对皮壳特征的熟悉等等诸如此类主观性的因素所致。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对传统艺术以及美术史有很高造诣的人在进入收藏领域时,频频买到赝品,这是屡见不鲜的,瓷器、青铜器、木雕、石雕、书画皆是如此,甚至有文博系统的前辈在内。在常人看来这比较难以理解,而在圈内则认为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自视极高者是必然会打眼的,而那些谨小慎微之人也未必就眼力出众,可能只是固步自封,眼界狭窄,所以辨伪这件事看起来愈加玄虚与混沌。终归,对于辨伪来讲,就像医生看病,在病情面前,最重要的无关乎他是否有很高的学历,曾经治好了多少人,也不取决于他的工作经验、医院背景、职称,而在于他是否能有办法把病治好,哪怕他只是一个乡村的赤脚医生。

此篇属于笔者自己平时零碎的经验整理,本来是一个小讲座的底稿,后总结归纳成文,难免有口语化之嫌,不过思路是表达清楚了,共分为三个部分:

一、鉴赏与鉴定的认知;

二、对辨伪的理解;

三、常见的作伪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