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6年,在决定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曾经和几位业内朋友一起制订了一个看起来很庞大的计划——做关于全国几个主要出土造像的坑口土质、环境、石质的类比研究及关于皮壳方面的分析,这是目前学界少有人关注的领域,是非常有意义的项目。后来终觉跨度与深度过于庞大,涉及面太广,疲惫不堪,并非是几个人能做好的工作,于是中途很知趣地搁置了,退而把研究的地域定为以山东本土为主——还是老老实实地研究好自己能控制的一亩三分地吧。
原本还写了其他几个偏门的博物馆不常见的皮壳类型,后来全部删除了,主要是考虑到里面有很多自己的主观意见,很多现场自己也都没有去过,凭推测也未免难以让人信服,最担心的就是以偏概全让大家笑话或起到误导作用。一篇文章若能抛砖引玉,引读者一起共同进步,那就是最好不过了,所以现在这样其实就是最精简的内容,也是最合适的内容。
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皮壳的研究是针对鉴定而存在的学问,这对于国家流失文物的真伪鉴别、各大博物馆的文物征集、民间收藏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篇以青州系皮壳特征为主要重心来延伸,基本上都属于理性分析。对于辨伪而言,理性分析往往会起最关键的作用,而很多带有个人审美性质的感性解读只能用作辅证。而且在进行多方辨伪论证的时候,这种带有审美风格的论点往往会出现各种分歧,比如说同一件东西有人说造型呆板,刀法犹疑,为现代工匠仿制,而有的人说形体充满古韵,用刀拙朴,是典型的到代真品,同样一个菩萨的开脸有人说太媚,有人说很美,这种分歧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没有结果的讨论。
石雕的做旧做假历史还是远不及瓷器字画等古玩行大门类,中国人开始有意识地制作石雕赝品进行商业交易,最早是民国时期。所谓的民国仿其实也已经是老仿了,那时的仿造品基本上都是以石窟造像为参照,皮壳也大都是仿制露天风化皮,仿造出土的皮壳是很少的,技术也不成熟。我手里还有一份过去的老师傅讲的如何仿制石雕老皮壳的清单,分享出来仅供参考。
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一书中(1942年成书)讲到当时石造像做旧方法:
1.雕刻完成后先把硝镪、盐镪水(硝酸、盐酸)刷在上面进行腐蚀,再放在露天处自然风化。
2.将石像烤热,用白矾和黄土做土锈。
3.用大烟水或藤黄略加白矾煮石像,伪造老皮壳。
4.用香火将石像熏上一层厚灰,放在日光下每日用水喷数次,几个月后用水刷;所剩烟油部分与石像凝结于一体为土锈。
5.在用萝卜干熬成的水里煮,改变石像的表面颜色。
当然,这种手法做出来的仿品与现在的高仿师傅的“作品”已经相差了几个等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师傅注意到了老造像皮壳的几个主要特征,比如土锈、钙化层、沁色等,是值得重点留意的地方。
凡是出土的文物,无论是石头还是金铜,或是其他的材质,都存在一层出土皮壳。这种皮壳并非是乱无章法的,而是有其规律可循,抓住这种规律,就能掌握到很多关于真伪的知识。
对于造像皮壳而言,分为两大板块。
一是“生皮”,二是“熟皮”。
生皮顾名思义就是没有人把玩过的,从土里出来的出土物。熟皮即为经常被人把玩,表面的皮壳显得油亮幽邃,传世的多见,当然也有很多出土后把玩成了熟皮的。
还有第三或者第四种情况,那就是所谓的出土后再传世,以及露天风化后再入土,这就属于比较少见的类型了,不详细论证。
1青州龙兴寺“生皮”
2响堂山石窟的“熟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