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

南朝/

南朝的造像存世量是很少的,石窟造像更少,目前无法理出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历史上北朝造像在一段时间内是受到南朝影响的,至少北魏中后期是这样,所以我们对比这个阶段内的造像服饰、开脸,可以发现南朝造像从早期受犍陀罗影响,而变为后期的秀骨清像,再到笈多风格的薄衣贴体,整体与北朝大致相同。宿白先生说“南朝寺刹之建寺斯时为全盛,对于佛像的供奉,似出现了重视天竺形制的迹象”,但南朝的佛像传入与北朝的路线又有所不同,这里不去讨论。

南朝造像的背屏式造像明显要较北朝一佛二菩萨的背屏式造像繁复,信息量更大,题材也更丰富,形制也不是北朝青州系那种龙吐莲花插榫式,与邺城的东魏背屏式倒是很接近,但更具有空间感,佛与菩萨、弟子、护法兽等组成前后空间,站立的台座有数层有纵深感。莲花座也与北朝类同,主尊站立的台座基本为覆莲,菩萨站立的莲台则是仰莲为主,莲花瓣层数有三层之多,且有秀长丰润的仰莲,与同时期的北朝有别。

值得注意的是一尊太清五年的阿育王造像,等同于北朝同时期东魏晚期,造像的莲花座仰莲很开放舒展,覆莲也具有张力,特殊的是花瓣上的联珠纹样装饰,这种装饰在北朝早期造像中很罕有,而在唐代则多见了。

南朝造像可考的资料有限,在形制与诸多细节上,包括源流与发展脉络、与北朝造像的融合互通、受外来样式的影响等等,都值得我们深度探索。

1阿育王造像

2秀长的仰莲

3背屏式造像
南朝这尊背屏式造像主尊莲花座皆为仰莲,这种形制在同时期北朝是鲜有见到的,而在南朝却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