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拙的一些解读
古拙这个词用英文竟不知如何去翻译,我看最接近的词为Sincere,是真诚、纯粹之意,与原意差距很大。也可能是我英文太差的缘故,不过汉字在表达意思的细腻程度上确实要大于英文。
朴拙,古朴粗糙。
宋何薳《春渚纪闻·古声遗制》:“余谓古声之存于器者,唯琴音中时有一二,不患其器之朴拙,使人援弦促轸,想见太古自然之妙,然后为胜。”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戴逵》:“逵既巧思,又善铸佛像及雕刻,曾造无量寿木像高丈六,并菩萨。逵以古制朴拙,至于开敬,不足动心……研思三年,刻像乃成。”
可见古人其实是对朴拙有相当高的推崇与认知的。
1巩义石窟
精巧娴熟固然养眼,然质朴与率真不拘于法的作品同样能打动人。
物之朴拙往往体现的是人之性情,拙非笨拙,而是内心最质朴的情感流露,这种情感加上不循规蹈矩形式的直抒胸臆,往往会让人顿生共鸣,触动内心。与巧不同,拙重在内心,巧重视外形,从这个角度来看,拙是最接近禅意的。
2临朐博物馆藏
这尊佛头像是临朐博物馆的藏品,整体真像当代雕塑,发髻的轮廓线比例等等非常具有个人主观的色彩,一切似乎都是极简化的处理。眼睛是很概念化的瓜子状,鼻子嘴巴的造型都很有某种抽象与风格主义的意味,眼皮的线条似乎是漫不经心却又颇费功夫地去表现一种平淡感,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粹,一种游离的、神性的思绪。这里面没有因为技巧的缺乏而露怯,也没有刻意去模仿一种更高级的造型,工匠只是竭力雕出一个他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它如果放在当代艺术展览上,也一定是不突兀的。这尊来自北齐时代的佛首很好地解释了“古拙”这个概念。
3山西博物院藏
经常能听到用“古拙”一词来形容一尊造像,这里称为拙的感受。“古拙”的造像,可直白地理解为一种真诚的笨拙,发自内心的,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无刻意炫技的雕塑,相比有皇家气势、精致华丽至极的雕塑,它们看起来是丑陋和不美观的,但这正是其有意义的地方。
更多的普通民众对于人性中最宝贵的善良要比统治者的矫饰诚实得多,供养一尊佛像就只是简单纯粹地去做供养的事。或许工匠技艺不算最好,体量也小,没有华丽的装饰,就像一个憨厚的农村孩子,傻傻地站在那里,我们隔着博物馆的玻璃都能感受到那种傻气,那种可爱的淳朴。这与皇家贵族供养的造像所需要考虑的教化民众、巩固皇权等复杂的政治因素不同,出发点有所区别。所以“古拙”是一个相当妙的词,现代工匠去模仿这种风格的雕塑是很难的,没有固定的套路一定是一件很棘手的事,这大概就是装聪明容易装傻难的原因了。
在《论语·公冶长》里,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为宁武子在政治清明的国家里能够展现自己的才华,在遇到无道昏君的时候能做到装傻不出风头,他的聪明是别人能够做到的,他的那种装愚蠢的状态是别人学不会的。
“古拙”的造像数量很多,有的出现在村野,也有的出现在大型石窟里,拙味与稚气感使其更显古朴的韵味,在历史的长河中谈不上气派,算不上精美,但值得去细品,去琢磨那一个时代那一群人的缩影。虽笨拙不堪,但它们却以诚实率真的形象感惊艳世人。
1榆社博物馆藏
2山西博物院藏
3榆社博物馆藏
这尊榆社博物馆藏的力士像年代应该在北齐左右,很多细节都与常规的力士造型不同,比如后脑勺上两根带子的造型,裳裙的结构,项圈的样式也很少见,整体身形笨拙,表情憨厚而略显古怪,整体看这样的作品完全是工匠质朴的本性流露。
1巩义石窟
巩义石窟,北魏晚期,按今天的标准来看,两旁的力士姿态接近僵硬,腿的造型也不协调,与云冈石窟同时期的造型相比,就显得随意多了,尤其下面两个护法兽的造型,很显然是一种笨的风格,然而总体却别有一番意境,工虽拙朴,但有苍古、本真之气。
2巩义石窟
北魏时的伎乐,形体古拙、稚气,身上披帛的处理非常随意,甚至呆板,但你能体会到最质朴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