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的临场感
中国佛造像有中国人对美的认知以及对独特艺术法则的实践,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中国雕塑都有其朝代的审美印记,并附有每个朝代的精气神。
反观之,从雕塑去理解绘画包括时代风貌、人文气息都能一窥端倪。
唐代的强健雄浑,北齐的温润内敛,北魏中晚期的清秀飘逸,这些关键词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人文状况有某种关联,若能沉下心去放大历史的某一个局部去细致分析,就能更有历史临场感。比如我们常说的秀骨清像,无论是云冈石窟还是龙门石窟,这个时期的造型已经完全汉化了,褒衣博带式的佛衣,清秀的面容,成了最具代表性的符号,这个时期的造像风格与北魏早期犍陀罗样式已是截然不同,脸部略扁而瘦,并不是早期那种浑圆刚强状,五官的处理也不再是鲜卑人结合希腊人的造型,而是充满汉人的特征,无论是佛陀还是菩萨造像,特点是一致的,眼睛大、厚唇,开脸神态很清秀,带着一种直抒胸意的洒脱,这种情绪氛围笼罩在造像的每一个细节上。
1、2、3北魏晚期的秀骨清像
比如北魏中晚期的衣服线条、肢体造型、背屏上的彩绘火焰纹、足下的莲花等等都是统一在一个飘逸而高洁的氛围里,细看每一处衣纹的转褶起伏线条、护法龙的姿态、莲花花瓣的走势,就会发现很多尖角状、具有锐气的造型,这种元素背后的情绪其实是孤绝的,是清高的,是不妥协而出世的,并不是后来北齐时代那种和美之气。而莲花到了北齐时就开始温和了,不再秀气尖锐,一直到隋唐以后这些孤绝的气息都逐渐消退。这些微妙的心理感受如对历史背景不了解的话,很难进入临场感。这也是在欣赏西方雕塑时无法获得的体验,西方人也很难理解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意境,难以共鸣。
所以当我们换位到一个时代里面去理解一件中国雕塑,你会发现很多心灵未曾触及的地方,会明白为何中国雕塑很多细节存在着不合常理的结构,有很古怪的处理,甚至有很多看起来很丑的造型,而这其实是时代气韵的落实点,并非基于我们现代人对于美的理解。
4、5、6尖角弧线
这些锐利的尖角弧线,有一种出世而不染的高洁精神,仿佛看到了魏晋时那些不拘世俗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