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营造与法度

二营造与法度

佛造像作为外来的题材,是古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互相融合的结果,最初以古希腊古罗马式的装饰手法表现中亚和印度次大陆地区的题材,但是佛教艺术几乎在开始深入中国内地之后就发生了变化。梳理历史可以看到,似乎任何艺术形式传到中国就会被同化被融合被改造,就像肯德基现在开始卖皮蛋瘦肉粥一样。那时候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已经完全具备改造印度和中亚造像艺术的能力,比如说我们的龙门石窟,相比云冈石窟而言就充满着汉地神韵了,与犍陀罗风格完全不同,汉化得很彻底,佛的站姿、发髻的形式、身上的诸多细节等都与古印度造像区别甚大,这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吸纳能力与创新水准。虽然佛造像的源头是古印度甚至是古希腊,但中国式的佛造像不仅完全脱离了西方的雕塑观念,而且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包括自己对形体的处理方式。

回顾一下西方雕塑史,主要有古希腊雕刻、古罗马雕刻、中世纪雕刻、文艺复兴时期雕刻,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等,依循于自然、理性而建立起的美学法则让西方雕塑大师辈出,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其奠定的地位也是不可撼动的。本质上来讲,西方雕塑注重写实,注重理性分析,他们对雕塑的写实精神和技巧达到了让人惊叹的地步,雕塑的每一个细节都堪称完美,从人体结构和人体力学各个层面都是无懈可击的。为了完美掌握人体动态,解剖尸体是他们的家常便饭,这对于中国工匠来讲简直是匪夷所思。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个大前提决定了中国传统绘画与雕塑是不存在高度写实的,反而是处处写意。工笔是写实吗?宋画里那些鸟应该是极致了,可是那与真正的写实还差十万八千里,对比一下西方写实油画里的鸟就明白了。宋画里那其实是一种提炼化的细致,虽纤毫毕现,但都是经过概括化的,且完全是平面性,追求神似,但是正因为传统文化的这一个特质,中国佛造像横空出世,在雕塑史上取得一席之地。

中国雕塑注重营造意境,雕塑本身与石窟寺庙里的格局布景是一个联带的关系,这里面包含有佛教的教义、典故以及所衍生出来的法度。比如我们看到石窟顶部的莲花与飞天,动势一定是与窟内的主尊以及胁侍有呼应的联系,包括壁画以及拱门等等,并不是孤立的存在。除去这些宏观的因素外,从每一件具体的雕塑细节来讲,同样流露出中国艺术特有的意韵,这正是与绘画艺术互通的结果。绘画中所有的线条结构都是经过主观意向化处理的,以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花卉的线描,山石的结构,水、云的流动感,处理方式,无一不是心中意向为主,外像为辅。这一点在雕塑上也一样,规则是相通的,所有的雕塑,我们几乎都可以在绘画里找到源头,简直就是从画里搬出来一样,简和繁的安排,疏与密的处理,线条的抑扬顿挫等等,无一不是遵循着绘画的法则。

1—8绘画与雕塑的共性,以及雕塑中的笔意

我们看到飞天的造型,线条感和比例的处理,然后再对比一下壁画,两者在塑造方式上几乎未有改变过。还有佛手的造型,手指的曲张,每一个指节的线条都跟毛笔画出来的一样。另外对于佛像衣纹的处理,每一个褶皱都是经由主观改造过的,那些饱含宏大智慧的佛造像正是通过这些独特的表现方式而最终达到了形神合一的超然地步。什么叫作以刀代笔呢?我想,这不仅仅是形容古人刀功的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指中国雕塑包含的笔意,充满中国精神的东方韵味,只不过工具是刀而已。对于雕塑史来说,这完全是一种突破性的手法和有极高高度的表现形式。

对于这种独有的艺术手法,以佛手为例可窥一斑而见全豹。

佛手的意义可与佛头像并重,其相当于佛教的手语,手势的变化与繁复的组合表达诸多不同的意义,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慢慢形成了一种佛教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统称为手印。手印常见的有施无畏印、与愿印、禅定印、说法印、伏魔印等等。手的形体感是与时代审美有关联的,不同朝代佛手的风格会有所变化,比如北魏中晚期的佛手较扁、拙,北齐至隋时非常圆润,唐时期的佛手饱满而具有张力。撇开朝代审美,佛手单从雕塑的角度归纳起来有一些共性,可总结为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