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佛教最初是反对偶像崇拜的,古印度的佛教徒认为如果把佛陀的样子雕塑出来或者描绘出来是一种对佛的亵渎。这是释迦牟尼在世时的宗旨,于是我们看到从佛教诞生至公元1世纪之前这几百年里,关于佛教的雕塑艺术只有一些莲花座、菩提树、佛脚印等等,用来间接表示佛陀的存在,并没有佛陀本人的雕塑。也或许还存在另一个原因:在佛教徒的心里佛陀的身躯与面容实在非常神圣与完美,无法用艺术手法描绘出心中那种伟大的形象。一直到公元1世纪左右,终于出现了佛陀的样子,在古代犍陀罗地区发掘出了一枚迦腻色伽时期的金币,这枚钱币上有一个穿着古希腊服装的男子像,旁边有希腊字母拼写成的佛陀字样,这也是基本公认的关于佛陀最早的形象。
1阿波罗雕塑
2犍陀罗雕塑
3迦腻色伽时期的金币
从这枚金币上我们看到佛陀最早的形象是穿着通肩大衣的,这也是最早的佛衣的样式。头部的造型则与古希腊阿波罗的形象相似,这是因为当时西北印度犍陀罗地区长期分裂被外来者侵略当作殖民地,曾一度处于古希腊的统治之下,这种状态一直到公元1世纪贵霜帝国的建立,在这段时间内,古印度人向古希腊人学习了精湛的钱币铸造技术、雕塑艺术等等,贵霜帝国更是与古罗马联系密切,与中国也建立了丝绸之路,贸易非常发达,最终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深刻影响了佛教艺术。那时候佛教徒不仅仅只是印度人,还有其他各国人,包括古希腊人,所以佛陀的最早形象是古希腊人的形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佛像出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大乘佛教的兴起。大乘佛教提倡慈航普度,自觉觉他,以救助众生为根本宗旨,所以佛教的领袖越来越向救世主的特性靠近,这个时期又受到古希腊古罗马人在雕塑上对神与人同形的传统影响,最终佛教徒们采用了古希腊人的头部特征,类似于古罗马时代的长袍的服饰,结合了印度本土佛教的风格加上自己的想象创立了佛陀的形象。
佛造像传入中国后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几乎也是完全照搬印度的样式,两晋时期以及十六国时期的佛像开脸明显是古印度犍陀罗的样子。我们看到地理位置越靠近印度的地方,佛陀的形象越接近古印度样式,但是到了中原内地从十六国时期到北魏中晚期开始就具有汉化的改造特征了,无论是衣着的细节还是形体与头部开脸都并非是纯正的印度样式。这种改造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明显,至唐时佛陀的形象就完全本土化了。
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再改造的精神让佛造像的历史变得丰富多样,充满着动人的民族情怀。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中国佛陀的形象更加温婉、儒雅、规正,其实不单佛造像,连佛教典故都有改变、删减的情况,以符合我们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汉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