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辨伪的理解
辨伪是一门涉及很广的学问,细究起来比较复杂,因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坑口环境,都会有不同的判断标准,而不是死的标准。如果一个人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里面,绝难有所造诣。在辨伪上,越深入就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认知的不足,审美的不足,实战经验的不足,等等。
辨伪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一个同高级作伪者比赛的过程,那些初级的仿品很容易就出局了,只有看明白了那些高级的仿品才能称得上是有眼力。高级作伪者各有所长,在做一件东西的时候往往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有的擅长雕刻,有的擅长做旧,甚至还可能分得更细,比如这个做旧里面还能分出很多环节,有的擅长做彩绘,有的擅长做沁色,等等。而这些作伪者的眼光本身就非常高,他们经年累月和造像打交道,闲时也查阅各种资料,甚至也爱好收藏古代造像,这就不自觉地浸染了古代艺术品的气韵。各种朝代的服饰风格、开脸等等,对他们而言都是轻车熟路,雕刻起来也毫不费力,有的师傅才华横溢,还能根据博物馆里的样式主动改变一下细节,而这些改变又始终保持在一个时代风格框架内,这样的作伪比较能迷惑人。
一件高级的赝品,不会留很初级的破绽,这好比一个顶尖武林高手,你若指望他马步扎不稳、丹田沉不住气从而把他击倒,那你一定会死得很惨。
佛像的开脸若媚或俗,就会果断把脸部砸掉,手指的造型不够自然就会把手去掉,凡是他们看起来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最后都会去掉,留下来的都是他们认为比较符合时代特征的部分,或者说至少是能过他们自己那一关的,所以我们看到很多高级的赝品都没有头和手指,就是这个原因了。因为开脸是最难的,即使是有本可依,大家心知肚明,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比较难控制,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就像临摹王羲之的书法一样,一笔一画照着写乍一看都能像个几分,但经不起细究,总少了那么一点意思。即使是当代最好的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能接近七八分吗?我看未必,前者是随心创造,后者是全力模仿,还没开始就已经输了。
手的造型,尤其是手指的线条,非常不好塑造。笔者看了当代很多雕塑家在摹古时所做的手形,能接近古意者寥寥。古人那种轻松处理手指关节的能力,并非是因为建立在多么深厚的美学功底基础之上,而是由于浸染在那个时代里的人在创作时自然散发出那种古气,一刀一凿就是那个时代所有的气息,无需去刻意证明什么。这便是不用力的状态,自然而然地流露,即便是乡野间最粗陋的师傅一笔一画之间也是最纯粹的古意,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很多古代的造像都很丑,呆板,古怪,不够漂亮,但却有古代的拙味,虽看起来很简单粗陋。若让现在的师傅去雕刻出那种古拙的气韵却挺难,时代隔膜所造就的差别无法弥合。
辨伪的两个指标,一是时代风格,二是皮壳特征。
时代风格即指一件东西的造型做工、美术风格是否符合某一个朝代的特点。
皮壳特征这个好理解,就是指一件东西的表面皮壳状况——它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做旧的。
对于佛像而言,不同朝代的服饰风格、开脸的特点、造型比例,这些知识是可以通过书本学习去掌握的。从最早期的十六国时期到明清时期的佛像,整体审美有一个演变过程,有主线和脉络可寻,并非是杂乱无章,尤其对于那些有美学基础,有绘画雕塑等经验的人来讲,很快就能进入状态。线条是否绵软,比例是否协调,造型是否呆滞等这类问题都可以通过美学的途径得到解决,了解与神会,在判断真伪时自然就会得出正确的感知。
时代气息作为第一个指标,是很重要却很难去拿捏的。古代的东西它会自然有那种古代的气,这种第一印象因人而异,经验丰富的人对这个就比较敏感,但是这种感觉是很难向第二个人描述清楚的,就像你常年与自己孩子相伴,哪怕是远远地看他一个小背影也能知道是他,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听上楼梯的步伐声就能感知到他来了,但如何去向第二个人描述这种经验,是比较困难的。
接下来才需要理性地去分析整体的造型风格是不是符合那个时代,理性落到实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制式和框架,任何一件古代艺术品它的造型风格一定是在一个框架内,不会跳跃式地出现一个异类,比如说秀骨清像,它肯定是处于北魏中晚期至东西魏之间的(当然南朝的例子这里不去细论),之后的鹿野苑式的素身风格也一定是集中在北齐至隋这样一个时间段,更早的东西魏没有例子,更晚的唐也没有再延续,至少目前可考的实例是这样。它就是那个特定时间段的东西,虽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还有很多时代划分并非那么明确的情况,但这就是时代框架,非人力所能改变。所以,很多时候一件东西看一眼就知道是否有问题,比如佛首的风格是唐代样式,衣饰却是北魏的,北齐的发式配上北魏秀骨清像的开脸,诸如此类的仿造品是很轻易就能判断出来的。
当然我们讲的这个框架并不是一个非常死的标准,而是允许有上下浮动的范围。如果一件东西造型很奇特,博物馆里也没有可供参照的样品,但只要它的整体风格处于浮动范围之内,那么也可以认为它是在这个时代框架内的。比如我们研究民国时期的着装样式,长袍马褂、中山装、西装、旗袍等等,基本上这就是时代框架,如果出现再特别的样式,再奇装异服一点,也无非是西化多一点,西装更时髦一点,或者再靠传统的路线,再复古一点,穿清代的服装也是有的,这都属于浮动的范围,都是可以接受的时代框架,但如果有人在大街上穿一条喇叭裤,那就肯定是穿越了,一定不是民国时期的人。喇叭裤是20世纪60年代才在美国开始流行的,尽管民国时期距20世纪60年代也就十多年的间隔,尽管民国时期兴起思想自由,对服饰的包容度要比以前的时代宽容许多,尽管喇叭裤也无非就是把裤腿改成喇叭状而已,无任何工艺上的难度,但就这一个小小的细节,由于时代的局限,它永远无法出现在民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所以时代框架这个东西非人力所能改变。
1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2天龙山石窟
3龙门石窟
4四川博物院藏
5龙门石窟
6青州博物馆藏
时代风格这一关对于辨伪来讲相当于第一关。一尊造像无论是真品还是赝品,它一定有一个比较典型的时代特征,它越完整,时代特征就会越明显,对于辨伪来讲也越容易。那些残缺的佛像相对而言就比较费琢磨,需要仔细去分析细节,一个朝代的气韵会涵盖在一件东西的每一个细节里,无论多么残缺,属于那个时代的气息是不会改变的,只不过很难拿捏住,需要不断地去分析修正,但当你的经验足够多的时候,这些都不是难题。
我们经常会听说某一件东西是一眼假,大部分都是因为这一关没有过。每一个作伪者对古代造像的理解深度不一,理解浅显的人所造出来的赝品比较容易被看出来,而那些理解深刻手艺又好的人做出来的赝品就很接近古代的意思了,这样的赝品能迷惑很多人。
古代的佛像都是由供养人来出资雕刻、供奉,这里就会牵涉一个财力和阶层的问题。有的供养人财力雄厚,身居高位,比如皇家贵族,他们请的师傅与所采用的石料都是最好的,他们可以不计成本地去把造佛这件事做到极致,大量的贴金,大量的彩绘,大量的镂空雕刻,高浮雕,透雕,等等,体量也可以造得很大,所用的工艺也是最精细的,很多雕塑的细节非常震撼。我们在大型的石窟里,比如说龙门石窟、响堂山,还有博物馆,比如邺城博物馆、青州博物馆等等,可以看到这种高级别的造像,很多细节都非常精美,很耐看,哪怕是一小片局部,一个小脚丫子,一个飞天的飘带都塑造得非常细腻,非常生动,这代表着中国历史上顶级的雕塑艺术家的手艺。
对此我们可以用邺城出土的两尊造像(图1-4)来说明官造与民造的差距。
这两尊造像其精美程度已无需言表,无论是装饰工艺和雕刻水准都是一流的,那尊背屏式汉白玉造像高度超过1米,对于汉白玉这种石质来说,这种高度已经是比较大体量了,这些都说明其高等级的出身。我们来研究发愿文的内容,细看第一尊里面刻有“采匠京都”几个字,京都也就是东魏的都城邺城,指明了工匠的级别,非普通工匠所为;另外一尊发愿文里可以看到有“为亡夫北徐州刺史”等等几个字,清晰地说明了这尊的供养人是官宦、权贵之阶层,非一般百姓所为。这些高级的造像与民间造像的做工差别非常大。
1—4官造石造像
而一些普通的平民,由于他们的财力有限,在造佛这件事上只能尽力而为之,对工艺的要求也较为简单,最后造出来的佛像在很多细节上不会那么讲究,比较呆板,比较程式化,很笨拙的感觉,这些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与同时代那些权贵所供奉的佛像当然不是一个级别。这样的事情其实很好理解,就像我们现在有的家庭可以花十几万高端定制一套沙发,而普通家庭就基本上是在家具市场淘宝了,实用为主,也就谈不上多么高层次的审美。但无论是高级别的造像还是普通平民所供奉的造像,同期作品在整体的时代风格和气息上却是一致的。
知道了这个背景原因,就会明白原来古代的造像并非都是很养眼,很精美的,也有很多看起来不那么漂亮的,甚至有点“丑”的造像存在。所以我们在讨论辨伪的时侯千万不要以我们现代人对美和丑的理解去判断一件东西的真伪,或者以雕工优劣作为评判真伪的依据,这是很初级的错误。
第二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皮壳特征。
皮壳特征这一个领域目前没有成熟的知识体系可以去参考学习,大多数书面上的理论也只是浅尝辄止,行业内基本上都是大家多年的经验积累,以口头上的传授为主,这一部分对于刚刚接触造像的人来讲有点困难,因为它牵涉很多方面,要考虑到石质、埋藏环境、传世与出土等等差异性。很多经验丰富的老手看一个图片一个局部就能够看明白真伪,很多时候那些残件,那些佛造像的碎块,你甚至看不出它是什么部位的东西,但他们能很快看明白东西的真假,这就体现出了皮壳知识的重要性。
地球上自然形成的石头经过切割、雕刻、打磨之后表面的皮壳已经被完全去掉了,可称为没有皮壳的“新石头”,只有当它在入土或露天等各种自然环境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发酵,它的表面才会慢慢形成一层自然的皮壳。任何一件造像埋在土里都会生成皮壳,无论是石头、青铜器还是瓷器等等,时间越久,它与土壤发生的反应就越大。有的土壤湿度大,有的土壤比较干燥,有的酸性大,有的呈碱性,同样一块石头埋在这些不同的环境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也不一样,出土以后的表面皮壳肯定存在差异,所以才会有所谓干坑皮、水坑皮、沙坑皮等等的说法。这些皮壳的知识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去实践学习,纸上谈兵无法去获得这种知识,所以我一直都很佩服那些凭着自己的爱好,从残件,从标本开始学习的人,往往这些人走到最后都掌握了真正的学问,眼力与理论都非常好。
我这里想讲一下皮壳的不可复制性,为什么说得这么绝对呢?因为皮壳是经过漫长的时间形成的一种外在特征,时间的参与是关键,这种形成是逐步逐步的,很多变化非常微妙,如果人为采用一些化学方法去模仿这种特征,无论仿造的特征多么相似,它永远只是看起来像而已,自然形态与模拟自然形态有根本的差别,仿制的皮壳经不起仔细推敲,事实上永远都存在着差距。有些人持有的观点很荒谬,在他们的眼里任何皮壳特征都可以人为仿制出来,土锈能做出来,土沁也能做出来,自然风化,包括装饰工艺、贴金、彩绘等等都能仿制得与老皮壳一样,雕塑的手艺也能与古代一样,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真伪的标准,一切目鉴都是值得怀疑的,都是不靠谱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在收藏圈这类人收藏的东西往往是赝品连连,因为他自己都没有一个判断真伪的标准,思维逻辑完全是混乱矛盾的。鉴定这个领域如果你没有花大量的时间耗在里面,你基本上就没有发言权。就像大街上走来一个小孩,有育儿经验的一看就知道大概是几岁,上下差不离,三岁与四岁甚至三岁半都有不同的状态,这是长期与小孩打交道所领会到的一些经验,可是你如何教会别人掌握这种知识,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往往是不知如何开口。
总而言之,一个是时代特征,一个是皮壳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两点,你才能具备鉴定一件东西真伪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