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我是从一块一块的小残石标本开始进入佛造像这个领域的。各式各样的佛像残片,来自不同的地域与不同的年代,摩挲着每一个转折的细节,每一道衣纹,每一个形体,每一个刀凿印,那些打磨如牛毛般的微痕,有限的信息量,让我体会到了莫大的乐趣,这也算是尽精微了吧。作为宗教雕塑,它们在石窟里、庙宇里、田野里、博物馆里,带着泥土与尘埃的气息,你去接近它,了解它,潜移默化中已然改变了心性。至于我写这么多关于造像的文章,实则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说是分享也好,心得体会也罢,甚至是些许内心虚荣浅薄的体现,但绝无说教的意思,其中很多文章都属于基础性的认知,只不过掺杂了一些感性的经验之谈。

书中很多文章的出发点只是为了提供一个更好更准确的断代参考,关于朝代风格的演变的讨论都集中在唐以前,宋之后的朝代就没有再提及了,这是由我个人的喜好所定。另外关于辨伪与皮壳的那部分文字涉及真伪的判定经验,这是非常主观的知识。我仔细看了很多次,逐句逐字地审阅,怕会引起一丝的误解或谬读,希望能对读者有实际的作用,毕竟对于真正的造像爱好者来说,一件东西的真与假才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文字与观看实物是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差距甚大,图片的演示,细节的对照都无法与现场零距离接触相提并论。比如脚踏莲花的细节,北齐时代与唐代对于莲花的表现会有很大的差别吗?通过大量的实物对照可以得知,差距是非常小的,虽然形体转折的韵味、莲花瓣的厚度体现出两个不同时代的审美,但绝非是明显的差异。时代的审美变化并非很决断很彻底地革命所有的细节,总有微小的地方是延续几百年前的样式,而不想去做大改变,而这些微弱的心理感受是从文字与图片中无法获得的,这些经验也是撑起我决心要出这本书的最大动力。

古董商、体制内的学者、做雕刻的师傅等等都给我提供了很多的帮助,特别是民间造像爱好者,与他们交谈,寥寥数语之间能感受到那种纯粹与真诚的热爱,能激发出更开阔的视野,自己一些不经意的偏执与自大都会被一点点冲刷干净,唯有带着诚恳与谦卑躬行。希望很多年之后我回看此书,不会有鄙夷或者是惋惜。

学识与时间精力有限,纰漏或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联系我指正。

感恩,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