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灵的意境/

空灵的意境/

因宗教属性,佛造像承载着教化的功能,同时加上中国特有的文化情境,所以它呈现出一种属于东方的空灵美感,整个动势都显得放松而宁静,可以感受到气息在造像里流通,甚至体会到它与世界的呼吸融合,这也契合佛教所提出的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1响堂山石窟的佛弟子手
这种捧函的手在造像里也是非常多见的,手势轻柔,温柔而带有庄严的仪式感,气质沉静,深邃。

看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那些完美的手部刻画,你能感受到血液在里面流动,甚至觉得那是有温度的生命体,而当你静观中国的佛手时,内心会产生一种圆满的心境以及超脱与安宁感,一种法喜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二者形式与内容都已经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

喜龙仁先生在《5至14世纪中国雕塑》一书里有一段关于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对比描述非常精彩。他拿大佛与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去做一个比较,截取一段,原文为:“A work like this makes us realize that all the individual differentiations which are so far pressed in the sculptures of the Renaissance are only rippl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great waters wich from the fountain of life.”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这样:“像这样的作品使我们意识到,文艺复兴时期雕塑中迄今为止所强调的所有个体差异,只是生命之泉伟大水面上的涟漪。”

但是这句话后面还有一段,并不是被很多人所注意,原文为:“One may call such a figure abstract or highly conventionaliazed from an artistic point of view.”翻译为:“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人们可以称这样的雕塑为抽象的或高度传统的。”

2、3局部放大图
放大一个局部,可以看到中国雕塑对于形体的理解与概括性。把骨节圆滑化处理,不再是有棱角的结构,而是呈现出圆满、丰润的造型,很多皮肉的褶皱也舍去了,只保留对于形体转折所需要的褶皱,而且整体的疏密与张弛都与绘画的审美法则始终保持着一致性。这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的工作,对于用笔而言,可能就是从上到下一挥而就,而刻刀是在坚硬的石头上塑造,一刀下去就不仅仅是考虑一个视角了,而是全方位的盘衡与观察,并且笔有笔的规则,刀有刀的法度,最终塑造出来的形体一定是全方位的视觉美感,处在空间里似乎能感觉到它与周围的空气相融合,气韵在里面流通。

喜龙仁先生对中国佛造像或许有所偏爱,但是却道出了一个特点,即中国佛造像已经超越了传统造型语言所追求的简单视觉观感,升华到了形而上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