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范例图
在早期十六国时的造像里,带背光样式的较少,到南北朝时期背光样式流行开来,特别是魏时较多,无论是单尊还是三尊像几乎都是背屏的样式。这是背光形制出现的高峰期,北齐时才开始慢慢减少。不再大规模地流行,原因是单体圆雕造像的兴起,身光的表现被舍弃了,但头光一直是保留的,一直发展到唐代,单体背屏式造像始终未能像北魏时那样风靡了。
南北朝时期的头光以圆形为最多,从隋代开始,单体造像的头光以桃形为最多,特别是唐代出现大量的镂空造像,技术精湛,并且突出火焰的光气感。
1云冈石窟/北魏
云冈石窟北魏早期的头光与身光通过统一的造型风格呈现出一种内在的秩序感,特别是边缘的火焰纹,具有非常典型的时代风格。在这些光气中,化生出许多或坐或半跪的佛与菩萨,按层层递进的规律围绕在佛的周围。
2云冈石窟/唐代
这是唐早期的样式,头光的腾空与摇曳感非常强烈。
云冈石窟/北魏
云冈石窟北魏晚期,在光气中端坐的佛像
1巩义石窟/北魏
巩义石窟北魏晚期的菩萨造像,头光是一个简单的桃形,气息非常纯粹圣洁。
2巩义石窟/北魏
巩义石窟中有许多非常精彩的化生浮雕,佛龛门上的火焰纹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
3巩义石窟/北魏
巩义石窟北魏晚期的小化佛
1龙门石窟/北魏
头光、身光、背光在窟内呈一个弧形结构体,渲染了一种强大的光华与气场。
2龙门石窟/北魏
佛龛顶部龙吐莲华的细节,在光华里化生出许多的小佛,佛背后也有许多莲华在生长。
1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内的摩尼宝珠,可以看出与莲华化生的关系
2响堂山石窟——法器
这是流落海外的响堂山造像残件,手的塑造极为柔美自然,持桃形法器,尖端处的微微翘起显示出与光华的联系。
1响堂山石窟——摩尼宝珠
响堂山石窟流落海外的菩萨造像,头光极为华丽精致,可以看到摩尼宝珠居中,忍冬纹样围绕在外围,圆心为莲华。北齐时的单体圆雕以此类同心圆式的头光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