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体现了“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主导推动主体,主体促进主导,直至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为任务的展开创设合理的情境,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推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集思广益,开拓思维,同时会提出与任务有关的问题促进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来点拨学生合理完成任务。在学生、教师的双重推动下,任务本身可能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变化,也可能有更深层次的拓展,从而促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任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互动体现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任务为主线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任务设计,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以任务为主线,师生间围绕任务互动,学习以任务完成为标志。可以把任务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根据任务完成的时间限制可分为学期任务、单元任务、课时任务;根据任务结果可分为作品展示的任务、问题解决的任务;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可分为基本任务和扩展任务;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可分为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任务的分类有助于教师设计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任务不但是学习的知识载体,而且是教学的内容。相当一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任务驱动中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完成任务就是任务驱动。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教学效果。虽然学生完成了任务,但是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这样完成的任务不等于任务驱动。任务应该与要求学生巩固的技能和相关的知识点密切联系,但任务不能只停留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在设计任务时,可以从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来考虑,使任务的完成过程既满足教学的需要,又满足学生学习技能培养的需要。同时,任务还应该具有探究性、创造性和生活性,即任务应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真实世界,反映与学生相联系的客观世界。也就是说,任务不是凭空捏造的,任务设计要把学生所学习的、生活的真实世界浓缩于任务之中,使学生与任务的交互转变为学生与真实世界的交互,而不是站在真实世界之外来学习和认识不相关的任务。而化学教学中的任务特指通过使用化学原理或化学反应来解决某个或多个实际问题。
(二)教师为主导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强化学习理论相比,教师的作用将发生转变。这种角色转变有两重含义:一是从传统的知识讲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学习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而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的,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
(三)学生为主体
从学生角度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务驱动教学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主动投入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就感、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望,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是一种伴随着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蕴含在任务中,能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来主动建构概念、原理、方法等。提出问题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学生只有提出问题,才会有所思考,才能有所认识,然后有所掌握,有所创造。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学会质疑,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3.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仅是与教师交流的过程,还有大量学生之间相互的协作与交流。研究表明,由学生之间的交流所产生的认知冲突对学生全方位地认识事物有重要作用。在这种“生生”互动中,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考,借鉴别人的观点,学会从其他角度认识事物,更进一步地组织、完善自己的观点与结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要求学生完成任务,为他们提供了交流互动的机会。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将学习置于近似真实的环境中或真实的情境中。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提出疑问,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最终完成任务,从而完成了相关知识的建构。随着任务的完成,学生的成就感也得到了满足。这时学生强烈地希望再去尝试新的任务,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