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综合能力培养教学的实践探索
在课堂中,教与学不再是两条情感互不交叉的“平行线”,而是相互的沟通与启发,是彼此的分享与交融。因此,高中化学学科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及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便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高效课堂之能力培养环节
1.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培养综合能力
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根本谈不上能力。但知识的获得不能只靠记忆、背诵一些现成的结论,要注意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过程中渗透化学思想和化学方法。对于概念、规律,要知道其发展的来龙去脉,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于物质,要了解它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如要弄清楚它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如何构成这种物质,它具有什么样的微观结构,它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在实验室如何制备,工业上又是怎样生产,具有何种用途,它又与哪些物质类似等一系列问题。这样的知识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和灵活地运用,才能形成化学能力,从而发展综合能力。
2.在构建化学知识和方法的结构体系中培养综合能力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的一门自然学科。因此,化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也最为明显和清晰,能形成非常严密的结构体系。知识形成体系,知识在体系中的位置、地位以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才能显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有利于知识的存储记忆和提取。特别是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建立的好坏。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要对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特别是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必须牢记,要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进行联系,一定要有意识地去认识和构建知识的结构体系。知识点要形成线,线要形成面,面要形成网络。这种有层次的网络化结构体系,能发挥巨大的功能。
知识能形成结构,化学方法同样也能形成结构。化学方法是形成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途径,对形成综合能力来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我们在学习中要不断总结化学方法,形成体系。明确哪些是一般的普遍适用方法,哪些是特殊的方法,什么情况下才能使用,如何运用它们。
(二)高效课堂之探究环节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是教学的源泉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是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新理论,是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3]对于课堂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成功与否,往往关系到教学的成败。
(1)从生活走进科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新教科书所坚持的课程理念。我们认为设置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比较接近、学生对其具有一定的认识、涉及学生已有经验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主动求证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在教学中设置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不断深入探求的心理趋向,从而使探究向更深、更广的程度推进。
2.学生提供的回答为教学带来新的契机
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而正是这种个性与差异蕴含着巨大的财富。学生的“妙答”也能引发新问题,进一步推动教学。
3.学生实验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主舞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学生实验是日常教学中进行自主探究的主舞台,是经验积累和知识应用的重要阵地。
总之,新形势下的化学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师应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化学教师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投入化学新课程的改革中,使化学课堂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增长知识和才能的所在。新课程改革的基点是创造条件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在不断探究中,触发他们形成化学学习的自我动力机体,促使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这也是化学教学中的人本教育所要承载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