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授课教学中的“人本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新授课之“学案导学”环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离开了预设,生成也就无从谈起;生成是对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了生成,预设也就成了一纸空文。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效的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前提和基础,课前多一份精心的预设,课中就可能多一份精彩的生成。这一环节是我们改变的首要环节,但这一环节却不是每节课的必备环节。我们着重在讲授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时,采用学案导学的形式,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讨论这部分内容需要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如何设计导学案,导学案中需要设计哪些问题等,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把学生自学能学会的知识通过导学案的学习达成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这样“以人为本”的实践教学结果不但可以节约课时,而且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二)新授课之“新课导入”环节
新课导入这一环节是经常不被重视,甚至易被忽视的环节。以前也总能听到一些有关教学的消极言论,说新课导入纯粹多余,耽误时间,不能对课堂教学起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的话也不影响课堂效果。这些话乍一听貌似有理,但我们知道,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个长期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而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效果又相当重要。
(三)新授课之“问题情境创设”环节
从目前情况来看,化学教学中过于注重化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和高考应试的训练,对于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作用的介绍则不多,使得学生感觉学习化学知识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别无他用,一直处于“苦学”状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把“苦学”变为“乐学”“好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动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满足认知需要并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尝到学习的甜头。成功的学习又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探讨更深入的问题,他们的学习动机就得到了增强。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索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知识发生,亲历问题研究,构建相应知识,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获得未知知识和技能,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