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实践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摆在突出位置,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新授课中的“引人入胜”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现在的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通过预测、实验、探究从而解决问题的技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充分享受在“做”中“学”的乐趣,且通过对实验中的反常现象认真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习题讲评课上的有效提问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成为关键。

1.设置“误区式提问”

在提问中设置“误区”,制造思维冲突,以促使学生思维严谨,强化教学效果。

2.设置“探究式提问”

这样学生将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层层深入设计出实验方案。恰到好处的设计,可以使问题简单明了,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同时,解题思路便在脑中形成,而后自己归纳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3.设置“迁移式提问”

习题的出现是以学生所学知识和内容为基础的,它们之间密切联系。在讲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迁移引导到相关习题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能力。

当然,在新授课的过程中,也可以经常采用此法提问。在对旧知识提问的基础上,过渡到对新知识的提问,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的内容中去。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层层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

(三)通过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学科能力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

新教材的编排理念无疑为研究性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和领悟教材的编写内涵,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内在联系,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点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使得研究性学习的学案和课题能紧扣教材,以化学知识作为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注意化学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举一反三。

2.采用得当的教学模式

常见课型的基本模式有以下几种。

(1)新授课。“六步教学法”:引入新课、导学示标—合作探究—精讲释疑—反馈评价—拓展提高—达标检测。

(2)复习课。“四段式复习法”:考点解读—典型引路—方法点拨—反馈巩固。

(3)讲评课。“四环节巩固法”:分析错因—自查自纠、分组讨论—评讲分析、反馈评价—归纳总结。

(4)实验课。“五环节探究法”:引发问题—提出假说—实验探究—总结规律—迁移创新。

对于研究性学习模式,首先,我们进行了一些研究,有些觉得并不成熟,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模式如下:

教师创设问题—教师启发指导—学生设计研究过程—学生自主研究—交流研究成果—师生共同评价—得出研究成果。

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有效途径,它的充分实施对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解决教与学的主体关系都有积极的作用。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这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开展好研究性学习,必将成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