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结构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结构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通过提出任务来进行教学的。任务是中心点,学生围绕任务来进行学习教师围绕任务给予指导,并引导课堂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提出任务—分配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为教学主线。教学过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提出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首先分析教学内容,然后以此为依据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只是知识的获取,还应该有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后将这个大目标细化分为一个个小目标,针对每一个小目标提出一个较为简单易解决的子任务。学生通过逐步解决这些子任务从而完成任务,实现总的学习目标。其中提出的第一个子任务,即为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或者就是真实的社会问题,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配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任务”,任务设计的好坏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驱动学生积极自主探究。[2]教师要让学生有参与感。在任务提出之后,因不同的学生能力不同,所能解决问题的层次也不同。因此,应当将任务具体分配到小组或个人,让学生明确各自的学习任务,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够使其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在分配任务时可遵循互动性原则,让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三)完成任务

当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以后,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还应当提供给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设置科学、严谨的实验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创新能力。

(四)评价任务

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评价,并且在评价时给予学生积极、肯定的评价,因为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肯定和荣誉。教师在评价时不应只注重结果,即学生完成任务的好坏,还应当注重过程,即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为什么采用此种方法,加深学生的个人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归纳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