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驱动法
(一)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界定
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小组合作学习相互融合。其中,由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导向,为学生引领前进的方向,推动学生的合作进程;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组织形式则有利于学生在小组中发挥各自优势,积极配合,共同解决任务从而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1.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结构
(1)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要考虑当前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前,要了解当前学生群体的一般特征。高中生正处于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阶段。在认知上,他们的思维正由具体化向抽象化、概括化、逻辑化方向发展;在情感上,他们很看重教师和同伴的评价,希望得到肯定来产生满足感。当然,除了一般特征外,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包括观察力的差异、性格的差异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等。
任务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围绕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不能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还要关注学习的整个过程以及在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上要实现的目标。
任务设计要结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包括书本、网络、模型、实验器材等方面,缺少资源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学生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由于高中生的时间有限、资源不足,所以,教师一方面要指导他们自行查阅资料、浏览网页、走访专家以获取信息;另一方面要尽力为他们提供资源、整理信息。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生长时间学习的疲劳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另一方面能缩短教师与学生的经验差距,并将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相互联系,便于学生准确感知理解和运用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2)任务实施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资源,进入任务情境。不论是自主学习阶段还是合作学习阶段,教师都应密切注意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及时指导。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既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在相互分享与相互质疑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增长才干。
(3)任务评价
及时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纠正自己后续的学习行为。要创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主要包括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评知识与技能;二评过程与方法;三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教师评价小组;组长、学科长与组员双向评价;组员与组员之间相互评价。小组合作学习中不仅要对个体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还要实现小组“捆绑式”评价,可以采用“量化考核”的方式进行。量化分可由学习分和活动分构成,其中的学习分又包括自主任务分、合作任务分和拓展任务分,由值周班长组织一周一汇总,一月一评比,采取积分累积的方式进行奖励。
2.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流程
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它是建立在新型合作学习小组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主任务阶段、合作任务阶段和拓展任务阶段。
(1)自主任务阶段
教师在自主任务阶段依据教学目标设置一些难度不高的基本任务,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很好地反映出本节课的基本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源,进行相关的自学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对个别学生存在的个别问题,可以由教师进行单独辅导;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能解决的问题,则记入“我的疑问”中。教师将自主任务阶段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汇总,纳入下阶段的合作任务中。
由教师对小组、学科长对组员就自主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等级评定,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书上有详细的圈划痕迹和思考笔记,答题工整规范,正确率高且能提出质量较高的疑问;B级:书上有圈划痕迹,答题较工整规范,正确率较高,能提出疑问且质量尚可;C级:书上圈划痕迹少,答题欠工整规范,正确率不高,疑问少且质量不高。
(2)合作任务阶段
教师在合作任务阶段,一方面要解决自主任务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设置较高要求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与协作来解决。
成功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过程应该从“任务驱动”发展为“动机驱动”。内在的驱动力可以是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外在的驱动力可以是同伴的肯定、教师的表扬和学业成绩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正是以学生的成就动机来驱动个体完成任务的。课前要先做好角色分配工作,做到人人参与。例如,已先确定好组内的记录人员、质疑人员、辨析人员、展示人员等,角色可以采取一周一轮换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
(3)拓展任务阶段
拓展任务阶段应依据实际需要与实际情况来开展,形式可以有多种,如专题研究讲座、小组辩论赛,以小组合作完成为主。考虑到高中生课外时间较少,这一环节不需要每一课时都开展,可以根据需要,在一个专题学习完后组织一次,主要由教师列出本专题中有价值的拓展任务,各小组领取本组感兴趣的任务。当然,也可以鼓励小组自拟任务,自拟任务要由教师审核其可行性与研究价值。拓展任务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是一些理论调查,也可以是一些实验操作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多种途径来获取资源,包括图书杂志、网络等文献,将搜集的信息进行组内交流,相互分享,确定研究的范畴、研究的方法与研究预期达到的目标。对于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先进行合作探讨,再寻求教师的帮助。整个过程要做到全员参与,有的负责信息搜集,有的负责资料整理,有的负责进程记录,有的负责成果展示等。小组内的成员要做到相互取长补短、合作共进。